清醒&人最难得的清醒:不沉湎过去,不幻想未来

清醒&人最难得的清醒:不沉湎过去,不幻想未来
文章插图

曾有人说:“中国古代一共就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其中,这半个圣人曾国藩,讲过一段很知名的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什么意思呢?
简要解释就是:未发生的事,不用胡思乱想;当下的事,要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过往的事,不沉浸其中,过去就过去了。
其实,不只是曾国藩,古今中外,都有人讲过类似的话。
比如,英国有句谚语:
“Don't cry over the spilled milk(不要再后悔于已洒的牛奶)”
再比如,王阳明说过:“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还有,马太福音里说的:“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为何古今中外的集大智慧者,都这么强调要聚焦当下呢?
我想原因不外乎,沉湎过去,徒耗情绪和注意力,于人于事皆无益;
而一味幻想未来,只会让人不能脚踏实地,或忧思过重;
人真正的清醒,是活在今天,聚焦当下,心态积极,情绪不杂。
清醒&人最难得的清醒:不沉湎过去,不幻想未来
文章插图


01
沉湎过去的危害上周末,我准备从深圳回老家一趟,因为又有一阵子没回家看爸妈了。
为了能在家里多呆一晚上,我刻意买了周五晚的车票,这样一下班就过去的话,正好赶得上。
下班赶到楼下,叫上出租车,一路奔赴高铁站,一切都挺顺利。
下车后,我准备掏身份证取票时,发现完了,包落在出租车上了。
我赶紧一通电话联系出租车公司,找到司机电话后,再跟司机约上取包的地点,等我拿到包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
当天的车票已经没了,我只能改签到第二天一早8点。
等回到我租的房间,洗完澡,躺床上后,我特别生气: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本来想早点回家的,这下倒好,白折腾。
越想越气,我怎么都睡不着,好不容易到了凌晨4、5点,实在困得不行了,才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等我一觉醒来,发现已经早上10点了,6:30的闹钟一点都没听到。
赶紧再看车票,当天的票已经没有了。
我心里就更窝火了,一气之下,索性破罐子破摔,打电话给爸妈说不回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爸妈为了我回家,很早就置办食材,准备了很多我爱吃的,我这一没回去,他们都白欢喜一场,而且还浪费了不少钱和功夫。
这就是沉湎过去会带来的危害,它会让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停留在对过去的懊恼或悲伤中,进而又耽误了现在和将来的事。
这个危害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但为何又只有很少人,能很干脆地放下过去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原因一:对沉没成本的不甘。“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我们为某些事情投入的、已经不可回收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因为损失厌恶和自我辩解的心理动机,我们往往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
要么会一再追加投入,以奢求将已亏损的成本弥补回来,要么就是实在没法挽回后,忍不住地为“沉没成本”感到痛心和懊恼。
原因二: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自我效能感”,是我们对做一件事的信心。
如果你之前有过很多的成功经历,那么对偶尔几次失败,就不会很在意,因为你知道下次自己一定能做好,甚至做得很好。
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不同,他们会因为这次失败,对未来产生更多的恐慌,觉得下次更不可能做好,因此就更容易沉浸在对过去的懊恼与追悔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