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
《无不忘斋文史话余》 , 此“余”者 , 剩余也 。 用文绉绉的说法 , 即“绪余”;通俗些 , 或称之为“杂碎” , 颇生动 。 恰似利用“杂碎”烹饪 , 欲成可口的肴馔 , 多少费点个人心思 , 哪怕上不了筵宴 。 我选取了一些“杂碎”撰而成文 , 文稿也属于“杂碎” , 于是 , 姑且算作文史方面的随笔 。 本书辑录文史随笔五十篇 , 分为五部分:帝王篇、文翰篇、吏政篇、兵家篇、贪渎篇 。
自退休后 , 我赋闲在家 , 尽管年过花甲 , 却正儿八经读一点史书 。 看来 , 人有了一把年纪 , 再来读史 , 往往比年少时读 , 心里来得通达许多 , 有时甚至有神清思远的感悟 。 因此 , 一边开卷 , 一边摘录 , 不经意间 , 几年工夫竟积累了一些卡片资料 。 大约从2011年秋开始 , 我试以文化视角 , 或捎带受众触点 , 梳理所抄录的读书资料 , 结果 , 断断续续撰写了一些文史方面的文字 。 部分稿件曾先后刊发于《羊城晚报》《新快报》 , 辑入本书时 , 文字有增删 。
【资料|文史随笔 需避“戏说”之嫌】撰写文史随笔 , 窃以为需避“戏说”之嫌 。 尊重历史 , 依循史实 , 作而有叙 。 然而 , 做到言必有据 , 又难免困于“文抄公”之虞 。
其实 , “不佞之抄”亦见个人功力 。 从广渺书海中 , 去伪存真 , 去芜存菁 , 着意掬一勺以供众人品味共享 , 那么 , “抄书”也尽可惬意 。 当书稿即将完成之际 , 我脑袋里不觉涌现一些字句 , 吟成七绝一首 , 兹录于下:
耆年读史喜抄书 , 脉望疑生半似愚;
千古时空闲对话 , 绪余偶拾墨新濡 。
本书引录的文史资料 , 以纪传体《史记》至《明史》二十四史 , 和《新元史》《清史稿》等正史 , 以及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等为主;而且采用不少笔记小说 , 并兼取部分典籍、诗词、书札等相关文字材料 。 注重史料翔实 , 并通过列举、比较、会通等方法 , 致力于对其共性阐发议论 , 寻求其中的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的特征 。 文字则务求简洁、轻快、易懂 。
在撰稿过程中 , 为了查证引录的资料 , 我屡屡求助于中山图书馆副馆长方文真女士 , 借阅馆藏的相关书籍 。 其间 , 得到该馆借阅部主任黄小华、保存本管理员钱苑红等人的无私帮助 。 几年来 , 在她们的大力支持下 , 我涉猎史料的范围不断拓宽 , 随笔文稿的内容不断充实 。 试想一下 , 倘若手中无书 , 又何来“读”、何来“抄”呢?这个忙帮得可谓大了 , 对此我衷心再三致谢!
此外 , 部分稿件曾在《羊城晚报》“文史小语”版刊发时 , 篇前撰有简短的“导读” 。 现结集成书之际 , 仍延请时任专版责编何砚华 , 为该书稿续写各篇篇前“导读” 。 谨此说明 。
文章图片
- 情感|温暖更加美好的一年又一年(金台随笔)
- 中国好声音&作家秋实散文:江南随笔
- |学林随笔|学术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创获,更是情义的凝结
- 白领|朱哲的简历
- 乾县|【随笔】乾州蕞娃:时光雕刻者,民俗记录者——观史世勋老先生民俗画创作有感
- 年代|父女俩的古汉语长征:父亲留下三百万字资料,女儿整理出版
- 世界文学史!鲁先圣随笔:放弃之前
- 光年之外!00后文学 | 少年的年(随笔)
- 梦境&随笔 | 方寸之间
- 人家|随笔之八十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