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王璜生:溯源记忆深处,致意珠江与广州

艺术|王璜生:溯源记忆深处,致意珠江与广州
文章图片

《西江船影》纸基银盐 王璜生1984年拍摄 2020年冲印
艺术|王璜生:溯源记忆深处,致意珠江与广州
文章图片

《源头·活水》展出现场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朱绍杰
实习生 张 雯
图/受访者提供
1月22日 , 《出发与回归:致意珠江与广州——王璜生珠江溯源记巡回展》在广州图书馆拉开帷幕 。
这是一场关于时空的对话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以大量生动的写生、摄影、速写、写作文本作品 , 回顾珠江沿岸的民俗风物及上世纪80年代青年艺术家的精神风貌 。
与上世纪的自我隔空对望
近年来 , 王璜生发起了一系列展览和创作 , 回望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段“冒险”经历 , 从桂林、昆明、贵阳 , 最后一站回到广州 。
巡展缘起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当时 , 王璜生找出了自己塞在抽屉角落里36年的珠江溯源日记本翻读 , 这段本被遗落的经历才被重新挖掘出来 。
他将当时九万多字的日记、数十卷未冲洗的黑白胶卷以及大量写生画稿一起整理成书 , 出版了《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 , 并由此书脱胎出“珠江溯源”巡回展览 。
1984年 , 艺术家王璜生与挚友李毅结伴骑行 , 行程三千多公里 , 辗转粤桂滇黔四省 , 去追溯珠江的源 。 在这段翻高山、过谷底、走荒坡、宿野店的旅途中 , 王璜生及其同伴以理想主义的激情 , 热烈回应了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背景下 , 一代青年人对自我、对生活、对生命的追寻 。
这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1984年珠江溯源的部分写生、摄影、速写、写作文本等 , 以及重新创作的《珠江源植物图志》《远方与河》《骑走》《源头·活水》《远方与路》等新近作品 。 艺术家用一次巡回展览 , 与1984年时的自己隔空相望 。
上世纪80年代 ,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在新潮艺术上似乎还未拔得头筹 , 那时的“小城文青”王璜生还在汕头“折腾”他的青年美协 , 又以“游学”的方式拓展视野、广结友朋 , 也积极寻求艺术上的变化 。
策展人胡斌认为 , “骑行”这一既根植于区域又带有强烈个体性的历险行动 , 在年轻的王璜生那里烙下了深刻印迹 , 为他后来掀起一个个由地方到全国的艺术行动埋下了伏笔 。
珠江文化精神延绵不绝
巡展最后一站设在广东广州 , 除了是对珠江文明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 也象征着艺术家对故乡的深厚情谊 。 这里不仅是珠江流入大海的终点 , 也是王璜生开启艺术工作的第二故乡 。
广州这座南方城市铭刻着王璜生的成长血脉 , 亦见证了他多年来在人生态度中对理想事业所抱有的初心与热望 , 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
在广州站的展览作品中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源头·活水》 , 这是艺术家新创作的综合材料装置作品 。 王璜生的诠释是 , 唤起我们对从涓涓细流到汹涌澎湃的珠江水能量的遐想 。
“珠江”既是一种地理上的流域概念 , 也是在文化层面关于时代与空间的描述 。 策展人孙晓枫认为:“‘珠江’在近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充满实验精神与革创力的名称 , 从源头到流域的文化 , 共同塑造了珠江的历史、思想和性格 , 并为珠江注入了文化特质与活力 。 王璜生珠江溯源的个人意义 , 则体现在对一种兼容、饱满、开拓的人格塑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