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纪实摄影大师刘香成:留下真实的中国生活( 三 )


我曾经读过一本很优秀的美国采访人员赛珍珠写的书叫《大地》 , 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 , 塑造了一系列20世纪上半叶勤劳真实的中国农民形象 。 当年 , 她的荷兰传教士丈夫跟她一起来到中国 , 《大地》书中描写的那个村落是在安徽 , 她的先生就站在农村的马路边上向中国人传教 , 一站就站了十年 , 有事没事儿就等着农民过马路 。 那十年 , 她丈夫把中国人传成教徒不会多过十个人 , 而且十个人里面有很多人是到教会吃饭的 。 但是一个人能够站在马路边站十年的这个举动 , 对我来说 , 可以理解宗教和信仰在他们生命中所占的位置有多重要 。 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很多贵族或者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里面 , 如果有两个男孩子 , 一个就去参军 , 另一个就去传教 。 中国人的情况不一样 , 因为以往中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基础跟西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 所以很多时候信教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改善 , 对宗教没有达到信仰的高度 。 还有韩国人 , 他们今天中午可以说我要信基督教、天主教 , 晚上可以信佛教 , 他们对宗教的选择是非常非常灵活的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不理解 。
美国很大一部分人 , 包括美国的很多参议员是连护照都没有的 , 所以很多政客对中国真实的情况是相当不了解的 。 美国作为一个国家 , 既是一个大西洋国家 , 又是太平洋国家 , 除了南北内战以外 ,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在美国土地上打的 , 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一个很幸运的国家 , 他们认为上帝觉得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民族 , 所以他们可以叫全世界做这个做那个 。 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形成的新的经济体制 , 这种改革的深入 , 是人类前所未有的 , 但很多西方人并没有拥有真正的认知 。
总结下来 , 我觉得西方人最主要的特质:一是有这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二是对中国的情况其实了解得很不足够 。 因为我长期的工作是在媒体行业 , 25岁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美国最主流的媒体 , 所以我知道西方人是怎么说故事的 , 他们是从最小最小的细节来说 , 魔鬼就在细节里 。 但中国人讲故事很重视宏观 , 说一句话要从左到右 , 要概括性、宏观性、政策性地说话 , 这种说话的方式 , 我自己觉得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内宣跟外宣是连在一起的 。 还有可能是跟中国的哲学有相互的影响 , 比如中国的水墨画、国画里面 , 经常人跟大自然的比例 , 人是很小的 , 中国人很在乎观察自然 , 他不表达某个人在想什么 , 人只是这个图里面的一小部分 。 所以中国说了好多好多话 , 拍了好多好多电影 , 但是西方没有办法从人与人的情感方面去感觉到你的感情是什么 , 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 那这中间很明显就有一个差距 。
还有一点 , 我们说故事很重视原则性、重视底线 , 比如说很多中国人说家里的事情不要流传到外面去 , 家丑不可外扬 。 这些事情在西方认识跟学习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差异 , 因为在他心里没有感受到你是用真情和事实跟他建立一个情感的互动 。 西方的宗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 如果某人做错了什么事情 , 他会跟神父说 , 因为他觉得这个事情说出来以后 , 上帝就会原谅他 。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这个过程中 , 我觉得好像没有一条直线 , 就是说我们做某个事情就一定可以达到某个想要的结果 , 所以解决中西文化鸿沟我觉得是需要很长的一条路线和时间的 。 摄影就是一个工具 , 你去看一张经典的肖像或者图片 , 就是能够使你百看不厌 , 看了之后 , 回头再看 , 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互动 。 美国有一个艺术评论理论家叫苏珊·桑塔格 , 她就说一张图片如果是上世纪70年代拍的 , 是可以摆在一个历史的框架里面去看的 , 被摄者穿的衣服和表情 , 等你到2020年再看的时候 , 又会有新的阅读、新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