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杨露禅和孙禄堂,是公认的清末“一代宗师”,为何连武举都考不上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历朝历代有很多优秀的人物,无不是默默无闻于市。比如我们熟识的一代宗师杨露禅、孙禄堂等人,他们虽然武功超强,却一生与功名无缘。有人说并不是他们想要隐于世,实在是因为他们没能力于科举出头,从而才一生布衣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原因。
【 清末!杨露禅和孙禄堂,是公认的清末“一代宗师”,为何连武举都考不上】
文章插图
按正常的出仕之路,有能力的人要么走武举之路,要么接替祖辈的荣光,实在不行也可以凭丰厚家资买一个官位。而杨禄禅、孙禄堂辈呢?从小都是家贫如洗,上不受祖辈照拂,下不得家资支持。因此,他们想要出仕的唯一之路似乎就只剩下了武举。其实我们很清楚清朝晚期的社会现状,百姓生活并不好,而且社会治安也很乱。所以,很多有身手、有武力的人都开始走保镖这条路。而杨露禅、孙禄堂这些人刚好凭借自己一身的好武功成为保镖高手。只不过,开镖局,当保镖是不错,可以用来养家糊口不假,但却并不能与贵族们平起平坐。
文章插图
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保镖可能不像我们在电视里看的那样,因为有武功,又有人手,所以格外威风。其实,他们不过是类似于现在的保安,不光帮人送货跑腿,还要给人家看门户。说起来,也就是个下三流的行业。可见,杨露禅、孙禄堂如果真的想要出人头地的话,走武举自然是非常理想的一条路。但是,有人说他们若真走这条路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考中。这是真的吗?说来让人难以理解,因为这是很可能的结果。但这绝不是因为他们武功低,而是武举自身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武举的套路。这就如同今天高考一个道理,开场考试不会你想考什么就考什么,而是有一定要求的。
文章插图
首先,武举肯定会因为不同朝代而有不同要求,就拿清朝来说,一个关外入主中原的民族,他们对于骑马、射箭是非常注重的。有资料记载:“武科之盛,尤以咸同光绪为最一时,风尚所趋武生之研究弓箭……”可见,骑射这是第一要项。其次,军事、谋略,那又势在必行,这也没毛病,你一个武状元将来带兵打仗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了。你若不通谋略之计、军事之策,那如何带兵打仗?
文章插图
最后,武举还会对舞重刀、举石锁、摔跤等媚气活进行考验,这也是一个项目。最重要的是,虽然是武举,但必须要会写字、通晓笔墨的,只不过不会要求那么高而已。如此再看杨露禅、孙禄堂,他们对于骑射肯定不足,一是没这样的需要,再是武艺不精此道。加之从小不通文墨,又没条件学习骑术,这要想上考场与人家专业的骑射选手进行比较,那是肯定吃不小的亏呀。
文章插图
其实,真不是特别为杨露禅、孙禄堂做狡辩,当年大清朝考个武状元真的没那么难。据资料记载,只要是骑射、步射拿手,只要能过得了武场,哪怕就是不懂武经,不会写字,甚至也可以出仕。从资料记载的武科状元人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康熙二十六年,全国录取的乡试武生达到了840人,据说只沧县一个地方就有248人中了武举人。试想,这样的数目是不是说明一些问题?如此情况下,杨露禅与孙禄堂这样的大家,如果略通骑射、步射之术,做个武状元绝对不成问题。可问题是他们不擅长此道,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关系的。
- 武功$晚清末十大武林高手,这人排第一,70岁还能一打十,非霍元甲等人
- 西南联大@汪曾祺|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
- |职场中,要多和时间观念强的人交朋友
- 佛教$此皇帝强命将17个道士剃头,改行当和尚,结果自己遭石头砸死!
- 尧帝&孟婆 为何在六界内, 都没人敢欺负她 看她丈夫和父亲是谁就懂了
- 插画|拿水果和花卉入画,萌系3D插画作品,让人DNA都动了
- 宗族$古人常说族亲和宗亲,两者有区别吗?究竟该如何正确理解?
- 杨慎@这位状元官至首辅,和皇帝“作对”一生,作了一首词人人都会背!
- 窗花|十二万套天津传统年味文化礼包 走进和田老百姓家中
- 电视剧|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和影视剧有何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