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李竞恒:从表现平等到区别尊卑,跪拜礼的含义何以发生巨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竞恒】
春节拜年时 , 有些晚辈会对长辈行跪拜礼;除夕祭祖时 , 往往也会有跪拜的环节 。 但在现代社会 , 也有人争论跪拜礼的必要性 。 那么跪拜礼是怎么来的?其含义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东亚社会的跪拜礼最初是在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中出现的 , 朱熹曾谈到“古人坐於地 , 未必是盘足 , 必是跪 。 以其惯了 , 故脚不痛 , 所以拜时易也 。 古人之拜 , 正如今道士拜 , 二膝齐下”(《朱子语类》卷九十一) , 意思就是古人席地而坐 , 并不是像现在炕头上那样盘腿 , 而是跪坐 。 因为常年跪坐习惯了 , 所以脚不会痛 , 那么在跪坐时行拜礼 , 就是一种自然的姿态 , 可以两个膝盖同时跪下来坐 , 而宋代只有道士还保留着这个“绝活” 。
朱熹的说法 , 其实能得到考古资料的印证 , 如殷墟花园庄54号墓的墓主 , 是一个商代贵族 , 他的脚掌骨前部有明显因长期跪姿形成的痕迹 , 俗称“跪踞面” , 只有长期席地而跪坐的姿势 , 才会在脚掌骨上形成这种痕迹 。 《后汉书·向栩传》“向栩坐板 , 坐积久 , 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 跪坐久了在木地板上留下了膝盖和脚指的痕迹 。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他“常坐一木榻上 , 积五十年 , 未尝箕股 , 其榻上当膝皆穿” , 膝盖跪坐得把老木榻都坐穿了 。
含义|李竞恒:从表现平等到区别尊卑,跪拜礼的含义何以发生巨变?
文章图片

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壁画中的宴饮场景(资料图)
当时的人们 , 日常确实习惯跪坐 , 跪在当时没有什么尊卑的含义 , 就是一种坐姿 , 跪拜的礼仪部分实际上就是拜 , 而不是跪 。
朱熹指出“跪坐 , 故两手下为拜 。 ‘拜’字从两手下 。 古者初冠 , 母子相拜;妇初见舅姑 , 舅姑答拜;不特君臣相答拜也” 。 就是说 , 跪坐着把两只手放下来到席子上 , 就是跪拜 。 跪拜礼的精神 , 首先是双方人格的对等和尊重 。 在先秦古礼中 , 年轻人行冠礼会和参与自己仪式的母亲互相跪拜 , 新媳妇会和自己的公婆互相跪拜 , 君臣之间也坐在席子上互相跪拜 , 这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跪拜是“奴性”的表现 , 截然不同 。
当然 , 对于君臣互相跪拜的情况 , 臣拜君容易理解 , 君就算礼貌性地答拜臣 , 是不是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就行了 , 不必像臣跪拜君那么标准?对此 , 朱熹的学生安卿就有疑问:

“安卿问:古者天子拜其臣 , 想亦是席地而坐 , 只略为之俯首 , 便是拜否?曰:太甲‘拜手稽首' , 成王‘拜手稽首' , 疏言稽留之意 , 是首至地之久也 , 盖其尊师傅如此 。 后来晋元帝亦拜王导 , 至其家 , 亦拜其妻 。 ”
对于安卿的疑问 , 朱熹根据《尚书》的记载回应 , 商王太甲拜大臣伊尹 , 周成王拜大臣周公 , 其跪拜姿势都是稽首 , 即脑袋都碰到地面了 , 这显然是很硬核的跪拜姿势 。 此外 , 朱熹还举了东晋元帝拜大臣王导的例子 , 晋元帝甚至还拜过王导的妻子 。
朱熹对此的记忆发生了一点偏差 , 其实不是晋元帝拜王导 , 据《晋书·王导传》、《晋书·荀弈传》记载 , 是元帝的孙子晋成帝拜王导 。 不过晋元帝和王导之间的法帖 , 都用朋友平辈之间的“顿首”一词 , 也是互相跪拜的意思 。
朱熹要表达的信息很清楚 , 古代君臣之间互相跪拜 , 并不是什么“奴性”的体现 , 恰恰相反 , 这体现了君臣之间人格的对等 。
朱熹的学生林夔孙又疑惑 , 说“虞礼 , 子为尸 , 父拜之” , 即祭祀时儿子扮演自己爷爷 , 担任爷爷的“尸”这个角色 , 他父亲却要拜儿子 , 这让人感到费解 。 朱熹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