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韵汇( 四 )


100、也是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在二位置上的“别”和在四位置上的“十”,也是入声字,就要依照中古音系统,读如去声 。
101、 上面举读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没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没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补充说明,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论不可,也总是以论为好 。
102、原因是如果不论,就会成为这样: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读读试试,不好听 。
103、为什么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难说,无妨设想个现象性质的规律,是也如积薪然,“后来居上” 。
104、居上,在耳朵里占重要地位,贵宾不可慢待,因而放松就不妥当了 。
105、本诸此理,像这样的诗: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
106、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皇甫冉《婕好怨》) 银烛(读仄声)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107、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108、(杜牧《秋夕》)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位置或三或五,从今读不好听,最好是不惮烦,从旧,读如去声 。
109、(平平仄仄平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论,以后谈作的时候谈 。
110、) 还要顺着后来居上的情况往下说,那是与韵字对称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虽然也是单数,因为必须与韵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论不可 。
111、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112、此地一(读仄声)为·别,孤蓬万里征 。
1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11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115、(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
116、蝴蝶(读仄声)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
117、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
118、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
119、(崔涂《春夕旅怀》) 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因为在句末,与韵字对称,所以要从旧,读如去声 。
120、 以上谈平仄协调都是以近体诗为例 。
121、读词呢?“基本上”也要求诗那样的平仄变化,关键字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
122、 如: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
123、无·风水·面·琉·璃·滑(读仄声),不·觉(读仄声)·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124、(欧阳修《采桑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125、佳·节(读仄声)·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12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12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128、(李清照《醉花阴》) 4 诗词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
129、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 。
130、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 。
131、先说句法 。
132、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极少) 。
133、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 。
134、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 。
135、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韵,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 。
136、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月,明月”,“·江·国,正寂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