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笔底万丈豪情 从边关春联品读戍边军人“清澈的爱”( 四 )


19世纪初 , 英帝国主义者武装抢占了我国云南怒江的片马地区 , 企图将高黎贡山山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其殖民版图 。 然而 , 当地的守备军队和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 用简陋的武器与侵略者展开了数十年烽燹抗争 , 终于夺回了祖先开垦的故土家园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堪称“军事遗址”的高黎贡山关隘 “片马丫口” , 我军边防部队派出一个排镇守这个常年风雪弥漫的边关要地 , 戍边官兵用忠诚和勇敢创造和续写着新的光荣 。 1963年 , 国防部授予他们“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的荣誉称号 。 当年除夕风雪夜 , 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到哨所拜年的故事 , 成为边防官兵永远的骄傲 。
这样的哨所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对联 , 读这样的对联怎能不让人心头一颤——
勇无双 , 忠无双 , 片马丫口众壮士誓死抗敌英雄千古绝唱;苦不怕 , 险不怕 , 钢铁哨所好战士立志国防扎根风雪边疆 。
横批:好山好水好男儿 。
既然对联是应时应景之作 , 边防线上东南西北各个哨所的对联自然也是百花千朵齐放、各呈地域风采 。 可有一点却出奇的一致——所有对联里看不到一点楚泽行吟悲情愁绪 , 一丝孤吟怨怼的惨淡风月 。
一位老边防一笑解题:有个军语叫“兵要地志” , 边关者 , 利刃坚甲据隘道、高墙筑垒扼雄关之地 。 唯有铁板铜琶的“破阵子” , 仰天长啸的“满江红” , 才配得上这边塞要地 。
新疆伊犁有一个边防连队驻守在“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 其名字让人有种“穿越感”——黄旗马队 。 这个约130多年前就已命名的哨所 , 至今仍是大比例尺军用地图上的重要点位 。 当年清八旗中的正黄旗一支马队在这里安营扎寨 , 因而得名 。 正黄旗属八旗中的贵胄 , 可见这一段边境的重要 。 今天 , 边防部队延续这个百年老哨之名 , 称为黄旗马队边防连 。
登临残留的烽火台、瞭望台遗址放眼望去 , 哨所左面是茫茫沙漠 , 右面的万亩浩浩芦苇荡 。 乘坐连队新型的边防巡逻车一路烟尘 , 遥想前尘往事、要塞沧桑 , 万千感慨不知从何说起 。 待返回连队 , 读到当门一联 , 直抒我之胸臆——
百年老哨 , 马队纵横威风凛凛历史烽烟卓然乃史;万里雄关 , 车轮驰骋锐不可当强军固防灿然新篇 。
横批:山河雄魂 。
剑犁和鸣写山河
“我是梦中传彩笔 , 欲书花叶寄朝云 。 ”祖国的壮美河山、家乡的锦绣田园 ,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带给边疆 “富而美”、“强而盛”的日新月异巨变 , 让边防官兵在时空叠影间 , 写作激情和灵感奔涌 。 对祖国的深爱挚情 , 对家国山河的一往情深 , 成为他们挥笔撰联时充盈着春天风韵的底色 。
绿色情怀早逢春 。 在云南边疆的澜沧江上 , 一座国家级的水电站雄踞在峻险壮阔的大峡谷间 。 这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糯扎渡 。 在当地拉祜族语中 , “糯扎”即英雄 。 在拉祜群众眼中 , 电站的建设者和守卫者们都是英雄 。
对于电站的守卫者——武警某中队官兵而言 , 在这个没有硝烟枪炮的阵地上 , 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 但是他们知道 , 守卫脚下的绿水青山就是在创造金山银山 , 包括澜沧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大地 , 已经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 这其中 , 就有电站守卫者的贡献 。
于是 , 当云水盘桓间迢递来浓浓春意时 , 大坝的执勤哨位的门上贴出了新春第一联——
往事越千年 , 一江碧水一串明珠片片光明送富裕 , 脱贫奔小康;高峡出平湖 , 一座大坝一群士兵代代青春献边关 , 忠诚铸钢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