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迅学史!《中国鲁迅学史》作者一生只为一件事:为鲁迅祛魅,为鲁迅画骨( 二 )


鲁迅在百年来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名化名人,他的影响力(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都能反应出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等。
鲁迅之笔是人间的照妖镜,而鲁迅学就是中国的精神文化的镜子。
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世纪以来鲁迅阅读、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阶层对鲁迅著作、思想、人格、精神等的阐释历程,也由鲁迅学这一重要的面向,映射出百年来中国学术文化乃至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鲁迅作为文坛上第一把交椅上的人,但有很多不安定的情况,中庸、平和的观点。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到鲁迅在中国精神文化新旧转型中的巨大作用。
在《中国鲁迅学史》有很多珍贵的材料,像1929年赵景深在一篇文章《鲁迅与柴霍甫——在复旦大学讲演》中概括鲁迅与契科夫的相同之处:
在生活上,鲁迅与柴霍甫都是弃医学文。在题材上,鲁迅与柴霍甫都是描写乡村的能手。在思想上,鲁迅与柴霍甫都是对于将来有无穷的希望,但质地总是悲观的。在作风上,鲁迅与柴霍甫都是幽默而且讽刺的。
作为第一篇鲁迅与外国作家的比较论文,使我们感受到中国文艺界正在具备全球视野的广阔性。
对于鲁迅作品的传播深远程度,也有一个广阔的记录,1931年鲁迅的《阿Q正传》已有俄译、法译和英译远销国外,多达六七国之多,而距离《阿Q正传》创作仅仅十年时间。
中国鲁迅学史!《中国鲁迅学史》作者一生只为一件事:为鲁迅祛魅,为鲁迅画骨
文章插图

1939年,鲁迅学史开始丰富、专业的发展,有专门从小说艺术上研究,还有《鲁迅与尼采》、《鲁迅与诗歌》等专业的学术分析。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查证到一些负面评论,即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有一些文人墨客依旧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评论《呐喊》,“没给人以什么未来的希望,只多呐喊几声,要破破寂寞而已。”、被人与周树人一起叫为有闲阶级,“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等。
尤其是在1928年后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围攻其作品,两方甚至多方的一片片的吵杂声中,逐渐鲁迅本体被淹没。
1931年,由于鲁迅的知名度,政治风向的转变,报纸上不断报道鲁迅被捕的消息,时局的诡变,不得不确认:鲁迅到底是谁?
中国鲁迅学史!《中国鲁迅学史》作者一生只为一件事:为鲁迅祛魅,为鲁迅画骨
文章插图

革命家瞿秋白选鲁迅杂文75篇编成《鲁迅杂感选集》并为之做了名篇《序言》,以正名身,把各方攻击、疑惑的鲁迅杂文政治倾向一一道明,并确定这些文字对中国精神文化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鲁迅文学研究的走向因其炫彩的讨论被不断推进,郁达夫评论鲁迅的文体最深得人心:“鲁迅的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了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是鲁迅作文的秘诀。”
小团体的派别成见、文人的嫉妒之心和狭隘的功利之念,是正确认知鲁迅史应当“去障”的三个方面。
鲁迅在“我们曾经在文艺批判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判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
秉持学理精神做出史的评价
如果说搜集论文、著作及选编是需要毅力和勇气的工作,那么在《中国鲁迅学史》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却是是张梦阳先生坚持的科学学理精神。
如何掌握鲁迅本体与鲁迅映像之间的关系?
《中国鲁迅学史》分为上编(1919—1949)、中编(1949—1999)、下编(2000—2019),共三十四章,以1919年对《狂人日记》的第一篇评论为鲁迅学的发轫点,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对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和新世纪以来鲁迅学从发生、发展走向成熟、深入的种种现象和成果,做出了详细的叙述、精辟的剖析和确当的评价,史料全面、翔实、充沛,为鲁迅学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学术参考,也为未来的鲁迅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是一部非常出色、罕见的学术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