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丨付丽:一捧奥运颁奖花束,如何呈现东西文明交融?( 二 )


“红红火火”颁奖花束整体呈尖塔状,由9支主花材“中国红”月季组成,每种配花均为6支,每种配草均为6片,取“长长久久”“一帆风顺”之意,在传递美好寓意的同时,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祝福与期盼。
中新社@东西问丨付丽:一捧奥运颁奖花束,如何呈现东西文明交融?
文章插图

2008年7月,北京奥运花卉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正将刚刚制作好的颁奖花束装箱,该中心承担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6000束颁奖花卉“红红火火”的设计、制作及配送任务。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新 摄
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花束的选材范围十分广阔,之所以选取月季作为主花材,原因有三:一是火红、艳丽的月季既和中国人当时的心情相契合,又能表达出对奥运健儿的祝福;二是作为北京的市花之一,月季体现着中国首都这座城市的园林风貌与文化底蕴;三是月季可谓“和平的使者”,向全世界传播着爱与和平。
月季原产中国又盛行于中国,早在汉代就有栽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清嘉庆年间,英国人胡姆爵士从广州引走了朱红、中国粉、香水月季、中国黄色月季四个品种的月季,经印度传入英国。当时正值拿破仑战争,英法两国战火连连,为了将这批珍贵的月季安全地从英国运送到法国,两国竟然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娇艳的月季花由当时威震世界的英国海军护送至法国,送到拿破仑妻子约瑟芬手中。这批名贵的中国月季经园艺家之手和欧洲蔷薇杂交、选种、培育,产生了波特兰玫瑰、茶香玫瑰等众多新的种系。
在全世界范围内,月季这样一株娇艳多姿的鲜花,不仅仅是北京和众多城市的市花,更是一些欧美国家的国花,被人们视为表达关爱、友谊、欢庆与祝贺时最通用的花卉。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颁奖花束主花材为英国的特色月季,还有薰衣草、迷迭香、麦穗等做搭配,通过色块勾勒出了象征2012年奥运会会徽的图形,被称做“胜利花束”。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依然可以看到月季美丽而热情的身影。这次冬奥会颁奖花束不是鲜切花,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耀之花”亮相。其中,选取月季花型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束相呼应,展现“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而选用橄榄则寓意向奥林匹克传统致敬。
中新社@东西问丨付丽:一捧奥运颁奖花束,如何呈现东西文明交融?
文章插图

2022年1月4日,上海,十几位巧手妈妈工作坊的成员正在编结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此次北京冬奥会上的颁奖花束一改传统的鲜花,采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花束。中新社采访人员 汤彦俊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花卉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传递情感、表达精神。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花卉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付丽:中国何时开始种植花卉很难考证,但中国花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花卉文化大致经历了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中唐以来的繁盛期,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歌咏花卉的源头,以花卉作比起兴,使花卉作为一种描写对象,真正进入文学审美领域。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可以看出,人们以花卉抒发置身大自然中的不同心情;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不难看出,那时人们已将花木用于社交礼仪,以芍药等植物来传达爱情。
花卉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古人笔下,自然之物往往被赋予人格意象。比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人们欣赏花卉同时也在欣赏人们的内在品质。而在西方,咏花更多地是将花卉当作一种引发情感的契机或表达思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