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文化 时代气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二 )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
让传统戏曲别开生面
王珮瑜
古人过年有一个习惯 , 要相聚看戏 。 过年演什么戏也有讲究 , 比如说我这个行当的老生戏《御碑亭》 , 新春演出时常写成《金榜乐·大团圆》 , 讨一个好口彩 。 戏班过年还有“封箱”的习俗 , 演几天热热闹闹的“封箱戏” , 再把行头砌末都放进衣箱里封好 , 过一个好年 。 老百姓都盼着唱大戏 , 大戏近了 , 年味儿就浓了 。 这是一种带着祈愿意味的仪式 , 舞台上下 , 都盼望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我看到过很多人从小跟着祖辈父辈听戏 , 小时候可能听不懂戏词 , 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 长大的某一天 , 自会从戏曲中找到生活的答案 。 舞台上那些忠臣良将、深情眷侣的故事 , 很容易走近观众、鼓舞人心 。 与戏曲接触越多 , 越觉得熟悉亲切、舒服自在 。 因为它是我们文化血脉的一部分 , 有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美 。 没看过戏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戏曲陌生 , 但真看进去了就很容易迷上 , 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审美习惯、价值观念 , 都和戏曲骨血相融 。 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艺术 , 会觉得整个人是有由来、有依托、有根基的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生活 , 一如唱戏时候的胡琴声 , 它引着你 , 也托着你 , 像是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某种不偏不倚的坐标 。 秉一股浩然之气 , 求一份进退有度 。 这个“度”放在京剧传承上 , 就是继承与创新之间分寸的拿捏 。 对于我们戏曲从业者来说 , 要聆听市场的声音 , 但不能失去自我 。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锤炼和完善 , 有正确的价值引领 , 有对传统的敬畏 , 也有包容变化的底气 , 在守正创新中让戏曲这门艺术别开生面 , 走得更远更好 。
(作者为京剧演员)
用心锻造新经典
李 早
北京冬奥会是举国盛事 , 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冬奥主题宣传片《中国冰雪大扩列》 , 把人们熟悉的动画形象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等集结到冰雪赛场上 , 既怀旧又新奇 , 引发广泛关注 。 以中国动画“全明星阵容” , 凸显“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题;以哪吒和敖丙的一段花样滑冰 , 形象展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埋在影片中的“小彩蛋”都被网友捕捉到 , 他们在弹幕中、留言里表达了各自的惊喜 。
能为冬奥会出一份力 , 这是动画人的光荣 。 这次创作启发我们 , 用经典IP讲述时代故事 , 中国动画大有可为 。 我们有丰厚的家底 , 有优良的传统 , 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动画“中国学派”耀眼的辉煌 , 也有这些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积累 。 更重要的是 ,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 从社会的日新月异中淬炼“真善美”的内容主题 , 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丰富“奇趣韵”的表达手段 。 中国动画拥有那么多的知识产权 , 倘若能给这些经典IP以新的内容、新的讲法 , 将会涌现多少流光溢彩的画面!更何况 , 一代代动画人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动画形象 , 用心锻造新的动画经典 。
2022年迎来中国动画百年 , 百年也是继续向前的新起点 。 今天 , 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踏上探索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道路 , 让我们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 , 用情用力 , 开拓中国动画艺术新天地 。
(作者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新潮展示老手艺
王德文
作为一个干木工活的老木匠 , 因为网络 , 我有了一个新身份:视频博主“阿木爷爷” 。 从2018年到现在 , “阿木爷爷”做木工的视频网络播放量已有6亿次之多 , 这让我很惊喜:老手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