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虎形饰牌的时空分野( 四 )


北方|虎形饰牌的时空分野
本文图片

作为外围的影响所及或来源区域的新疆地区 , 属于春秋战国阶段的虎形饰牌也偶有发现 , 但年代可能相对较晚 。 艾丁湖潘坎曾采集过1件透雕虎形饰牌 , 作伫立噬咬状 , 虎口中衔着一卷曲的动物 , 爪纹清晰 , 虎尾下垂 , 尾端上卷成环形 。 鄯善县二塘沟墓地M7出土一对透雕虎形饰牌 , 作伫立噬咬状 , 虎的头部被拉长 , 齿吻部夸张 , 爪纹有所表现 , 噬咬的动物很小 , 难辨形象 。

通过对北方不同区域虎形饰牌考古发现的梳理 , 可以进一步分析与认知其在时空分布中的表现和规律 。 从考古发现和研究确认的时间看 , 目前所见虎形饰牌年代最早者或当为宁夏宁县宇村西周墓所出 , 具体年代大致属于西周较晚阶段 。 年代与其大致相近的可能是小黑沟M8501所出者 , 作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较晚阶段的遗存 , 研究者通常认为 , 该墓葬的年代大致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 玉皇庙文化的时代 , 研究者目前大致判定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 虎形饰牌的存在基本贯彻始终 , 但早期表现的更为发达 , 而稍晚阶段则表现为衰退的趋势 。 冀中西部发现的虎形饰牌 , 目前研究者多与当时的中山国或鲜虞白狄相关联 , 年代大致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阶段 。 内蒙古中部的虎形饰牌以范家窑子和毛庆沟墓地早期遗存为较早 , 年代大致属于战国早期 , 更晚一些的发现可能已到了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 。 宁夏甘肃地区其他相关发现的年代一般较晚 , 多属于战国晚期的遗存 , 下限或同于内蒙古中部的晚期遗存 。 在其他地区的零星发现中 , 泰来平洋墓葬和海拉尔谢尔塔拉采集的饰牌整体形态风格接近范家窑子所出 , 所以 , 年代或当相差不远 , 三官甸子墓群的年代大致属于战国中期 , 而新疆地区相关墓群发现的年代则基本属于战国偏晚阶段甚或更晚 。
虎形饰牌的形态与装饰在不同空间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 。 分布在冀北和冀中西部大体分别属于玉皇庙文化和中山国的人群集团 , 应用的虎形饰牌整体形态比较修长 , 横宽和纵高的差别比较悬殊 , 一般多在3:1左右 。 虎的眼、爪和尾端以及腿身关节处通常有圆孔用以镶嵌宝石 , 也有部分饰牌在这些部位仅以圆窝、圆环或涡纹做象征性的表达 , 虎的爪部基本不表现分趾的形象 。 即使是在冀北和冀中西部的虎形饰牌中 , 也存在一些差别 , 大小虎环形相连类似于子母虎的题材仅见于冀中西部 。 其他地区的虎形饰牌整体形态已不似冀北和冀中西部那般修长 , 宽高比大体在2:1左右 。 内蒙古中部的虎形饰牌除小双古城墓葬表现为上下斜向对称的图案外 , 其他多作噬咬题材 , 而除去范家窑子所出之外 , 无论何种题材 , 虎爪的趾纹表现清晰甚至夸张是其突出特点 。 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小双古城M13:2的虎形饰牌 , 在虎爪部表现出清晰趾纹的同时 , 在爪和尾端仍保留有圆孔 。 在宁夏甘肃地区的发现中 , 宁县宇村和礼县大堡子山的虎形饰牌表现的比较另类 , 虽然是以虎为表现题材 , 但整体风格和装饰细节仍体现着广义中原文化的意趣 , 所以 , 应当与那些较晚阶段反映北方畜牧文化集团色彩的虎形饰牌有所区别 。 排除了宇村等的发现 , 宁夏甘肃地区虎形饰牌的表现大致与内蒙古中部类似 , 也是以噬咬形象为基本题材 , 而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 , 这里饰牌前端带有突出扣环或扣孔的形制很少见于其他地区 , 而虎尾上卷于背特别是虎尾端与虎头后延伸出带有鸟首的辫形物相对的现象也较少见于他处 。 此外 , 饰牌器身装饰比较繁缛的风格在这一区域的表现也更为突出 , 可能是受到金银等贵金属加工工艺的影响 。 辽西及其迤北地区虽然有小黑石沟M8501这样较早的发现 , 但在偌大的地域中 , 虎形饰牌的表现并未形成特定固有的风格 , 其中在平洋墓葬虎爪表现为圆孔和分趾的现象并见 , 而三官甸子饰牌的虎爪部也是表现出趾纹 。 由于这一区域的发现比较零散 , 而时空范围又存在很大的距离 , 所以 , 暂时尚难以对这一区域虎形饰牌的表现形成更为系统清晰的认识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实际上在小黑石沟M8501阶段 , 虎爪部的表现就存在分趾与圆环(孔)两种形式 , 如编号M8501:173马衔上的虎形装饰 , 虎爪的趾纹就表现的十分清晰和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