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明代基层生态一瞥:知县与卫所指挥争地,谁更狠?( 二 )


返回途中,他们下马过桥,恰巧看见王全、包鑑等在孙青的田边歇息,行李、布匹随随便便扔在孙青的地里,压倒了庄稼,驴子、骡子在田间乱踩乱拱,王全、包鑑也不管,只顾自己吃干粮、吹大牛。孙青十分不悦,黑着脸上前呵斥。
“你跟着季指挥吃香喝辣,跟驴子、骡子计较这点子粮草干嘛?”王全、包鑑反唇相讥。双方言语不合,口角不断,继而上升到“踩打”。梁智、孙青称,他们把弓箭放在马背上,此时也没有取弓箭助战,“想着毕竟不是大事,要有分寸。”梁智、孙青表示,谁知王全、包鑑不讲分寸。那个王全,摸出随身携带的防身猪钩,打伤孙青,造成孙青昏迷。梁智找王全理论,王全、包鑑抵赖,反将梁智按倒绑上,诬陷梁智、孙青抢劫在先,诡称本方是“擒拿强盗”!后来杨增赶到,听从包鑑、王全的主张,将梁智、孙青执送宝坻县。
“杨增他们不知我二人与宝坻县知县陈让有仇。”梁智、孙青说,“陈让一看我们惹祸上身,乐不可支,哪里需要问啥青红皂白?一通严刑拷打,逼得我二人不得不低头,违心承认。包鑑、王全也是歪打正着!至于那几份帮包、王两人佐证说辞的所谓证词,必是陈让指使小喽啰们炮制的。他是知县,小百姓谁不怕他?他陈让想弄出几个证人,什么行人啦、薛二啦、尹良啦,那不是手到擒来?”】
王全!明代基层生态一瞥:知县与卫所指挥争地,谁更狠?
文章插图

“此事徒有自相矛盾的证言,毫无客观证据,事实不清不楚,驳回。”大理寺卿王槩气愤地掷下了纸笔。王大人虽然没有直说,事情的真相其实是比较清晰的。第一,从双方的陈述均可看出,包鑑、王全、梁智、孙青是生活在相邻庄子的乡亲,人地两熟,依陈让报告的说辞,任意遇到一个行人都认识梁智、孙青,假如梁智、孙青真的在草场仗势强抢包鑑、王全的土布,包鑑、王全肯定能认出他们。然而,按陈让的报告,包、王二人遭劫时竟然不认识(没有认出)梁智、孙青,简直匪夷所思,根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其次,没听说陈家庄“林亭口”小河石桥是从“张家庄”福山家饭馆通往季指挥家田庄的必经之路,包鑑、王全为什么特意在此地设伏?难道他们未卜先知,算准梁智、孙青离开张家庄之后,必将路过“林亭口”小河?
第三,据陈让的报告,包鑑、王全声称他们为了追捕“强盗”,先在陈家庄借得马匹、弓箭,显然是力求与“强盗”势均力敌,尔后探知“强盗”的身份,又将弓箭寄存在尹良家,改换猪钩、木棍,方便在林亭口小河石桥伏击。貌似他们挺会随机应变的,可问题是,他们如何预知梁智、孙青一定会下马过桥、并将弓箭留在马背上?
最后,以经济条件、在本乡的地位而论,梁智、孙青也完全没有理由为着一批专供农村集市贩售的土布甘冒“斩立决”的风险。所以,综上所述,这件事的经过应该是:
【如同本系列前期文章(例如《明代富豪挽救落难美女并纳为小妾,数年后却被官府严惩,原因何在?》一文)一再阐述的一样,明代中后期豪绅贵族大肆兼并土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象普遍存在,譬如本文中的知县陈让与卫所季指挥,因田土之争结仇,陈让对季指挥的“狗腿子”梁智、孙青“恨乌及屋”。
成化元年八月二十九,包鑑、王全赶着驴骡驮运土布去“刘宋家庄”售卖,途中并未在草场遇劫,只是在陈家庄“林亭口”小河畔孙青的田边休息,放纵驴骡、乱放货物,损坏孙家的庄稼。不料孙青正好在梁智陪同下来自家田里照看,王全、包鑑的行径被他们抓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