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

雕刻|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
文章图片

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焯忠正在创作中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张由琼 摄
雕刻|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
文章图片

←程文作品《丹凤朝阳》 。通讯员 文木 摄
雕刻|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
文章图片

↑程文作品《八仙闹海》 。通讯员 文木 摄
端砚
非遗百科
端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
端砚 , 又名端溪砚 ,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 因产于肇庆端州而得名 。 清代书法家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温润柔嫩 , 细腻洁美 。 有这八种“美德”的端砚 , 被认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 。
【雕刻|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砚石幼嫩滋润
有诗云:“割来青紫玉如坭 , 几度经营日驭西;一自神君拂袖去 , 至今魂梦绕端溪 。 ”在端州 , 砚石主要有两个产地: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和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 。
两地皆好山好水、风景幽美 , 诗人也为之流连忘返:“欲寻斧柯仙何处 , 久困津梁佛亦疲;返景入林人坐久 , 昏鸦何事独归识 。 ”
清秀的山水孕育了幼嫩滋润的砚石 , 制成砚台后 , 墨堂细腻 , 蓄墨不涸 , 润笔不损 。 清代书法家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温润柔嫩 , 细腻洁美 。 有这八种“美德”的端砚 , 被认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 。
自唐朝问世便广泛流行
端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 自唐朝问世便广泛流行 , 唐李肇就记载道:“端溪紫石砚 , 天下无贵贱通用……”彼时端砚仍以实用功能为主 , 蓄墨多 , 式样简单 , 造型古雅 。
宋代的端砚 , 实用和欣赏价值并重 。 抄手砚为当时的主流砚形 , 由唐代箕形砚演变而来 , 砚底挖空 , 两足如墙立 , 因可用手抄底而起得名 。 它形制大方端庄 , 花纹考究 ,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到如今 , 端砚已成传世的收藏珍品 。
“因石构形” 匠人心血
一块端砚问世 , 要历经漫长的旅途 , 一个雕砚匠人的成才之路也漫长且艰 。 采石、选料、堆料、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墨……采石场面震人心魄 , 苏轼云:“千夫挽绠 , 百夫运斤 , 篝火下缒 , 以出斯珍 。 ”“因石构形”的高要求 , 需要工匠在设计时倾注大量的心血去设计;“不可修复”的难度 , 要求工匠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 。
2006年 , “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端砚越发为世人瞩目 , 其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 在传统文化回归历史舞台的当下 , 端砚必定会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光彩 , 展现新的魅力 。
传承
砚田苦耕 , 雕工如神
程文:巧思之中见匠心
程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程氏端砚技艺第十三代传人 , 曾任肇庆市端砚厂厂长、端砚研究所所长 。
程家世代制砚 , 程文从小就在制砚工坊中长大 , 在十二岁那年正式开始学制砚 。 从采石到做坯 , 他踏踏实实地学遍制砚的每一步工序 ,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程文善于融汇创新 。 在技术上 , 他在制砚工艺中创造性地加入灰雕、木雕、砖雕的手法 , 庙宇祠堂、古墙砖瓦 , 都成了他雕刻时参考的艺术元素 。 他在雕刻时常常率性而为 , 用自如的刀法雕出写意的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