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重返昔日的战场

【寻踪|重返昔日的战场】寻踪|重返昔日的战场
文章图片

《寻踪索姆河》 , (英)杰夫·戴尔著 ,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 59.00元 。
□谷立立
《寻踪索姆河》的写作源于一段往事 。 杰夫·戴尔还记得小时候 , 祖父带他去自然博物馆参观 。 在那里 , 年幼的他看到了各种动物的标本 , 记忆最深的是“玻璃匣子里那一排排长短不一、大小各异的蝴蝶标本 。 一张张小卡片上详细地记录着每个参展样本的名字” 。 如此一排连着一排、一行连着一行 , 就像战士们佩戴的勋章 , 记录着那些遥远的往事 。 同样的还有照片 。 所有的家庭都有一本相簿 。 尽管由于年代久远 , 这些照片都无一例外地蒙上了灰尘 , 变得膨胀老旧 , 再也无法清晰地辨认出它最初的模样 , 但照片上的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微笑着” 。
比如他的外祖父 。 在戴尔的记忆中 , 祖母和外祖父都曾经亲临前线 , 见证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烟 。 只是时过境迁 , 彼时的情形早已无法考证 , 谁都不知道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 甚至就连外祖父的确切年龄 , 都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谜 。 1914年 , 他参军入伍 , 1919年回到家乡 , 结婚生子 , 有了自己的家庭 。 可以肯定的是 , 他和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 , 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年龄 。 于是 , 到了最后 ,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已不再重要 。 重要的是 , 所有这一切都已成为“外祖父生平的一部分” 。
恰恰是为了探访外祖父当年的行踪 , 戴尔踏上旅途 , 前往索姆河 。 《寻踪索姆河》就是这次旅行的产物 。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 这都不是一部寻常的游记 。 它就像一排标本、一册相簿 , 记录着过去年代的声音 , 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去“记住” 。 当然 , 戴尔也很清楚 , 在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寻踪索姆河》写于1994年) , 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乘着时光机 , 回到过去 , 与外祖父一起匍匐在战壕里 , 共同经历战争的硝烟 , 谈论未来的事 。
因此 , 他所能做的不过是站在当下 , 尽其所能地回望过去 , 以今天的眼光反观历史 , 完成他的“寻踪” 。 这样的写作 , 按照荷兰语言学家、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说法 , 就是“反向书写历史” 。 这意味着 , 在“一战”早已尘埃落定的当下 , 重新看待当年发生的一切 。 就像从书柜里随意抽出一本书 , 浏览“一个先有果后有因的故事” 。 不过 , 戴尔并不讳言战争的残酷 。 如果可以把战争比作一首诗 , 那么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 这首战争之诗就注定要与寻常的浪漫、唯美背道而驰 。
因为每一场战争都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灾难” 。 具体到“一战” 。 历史学家常常用“大”来形容它 。 事实上 , 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的确刷新了所有关于“大”的纪录:最大的机枪、炮弹和地雷 , 最大规模的动员 , 以及最惨重的人员伤亡 。 因此 ,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采用什么方法来谈论这场战争 , 都有着难以言说的“重” 。 这份沉甸甸的重量 , 首先来自士兵的装备 。 那时的“一切皆为铁铸木制 , 就连衣物看起来都像是用铁屑编织而成的” 。
与其说是行军 , 倒不如说是搬运 。 于是 ,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戴尔的判断:战争是一种持久的劳役 , 它把年轻的生命抛掷在广阔的“露天工厂”(战场)中 , 这里没有工会 , 工时超长 , “历来无视安全标准 , 因而包含了农业劳作和工业轮班最糟糕的部分” 。 问题是 , 在多年以后 , 再来谈论战争的大与小、轻与重 , 又有什么意义?别忘了福克纳的话 , “过去从不会消亡 , 它甚至还没有过去” 。 换句话说 , 战争从未结束 , 它可能发生在人类存续的每一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