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青未了|饺子的诗与远方( 二 )



娘在世的时候,知道我特别爱吃饺子,每次都吃不够,所以就经常给我包饺子吃。87年上高中,91年上大学,95年毕业后直接到沾化参加公安工作,逐渐就离开家,离开母亲了,回家的机会和日子也少了。那时农村的生活也好了,饺子也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但从小养成的爱吃饺子的习惯是深植在自己的内心和骨髓的,想起来就想吃娘包的饺子。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想法设法变着样给我包饺子吃。我最爱吃的就是母亲包的白菜肉、萝卜肉、鲜藕肉、韭菜肉饺子。每次都是娘亲自到集上买了肉,剁好了,放了姜葱末和老抽先泡着,再用瓷盆和了面醒着。娘和面很讲究,每次都用温水,打上一个鸡蛋,放一点盐,一点一点掺在面里,翻来覆去地和,我们老家的话叫“袃(因chai)和辁”,“软面包子硬面汤”,每次的面都“袃”的又软又劲道,面盆周围光亮净洁,一点面屑都没有。娘包的饺子每个都和弯弯的新月一样,虽然形状扁长,盛馅却不少,边褶捏得又多又细,每个饺子都严实无缝,一锅出来一个走水的也没有。
沾化&青未了|饺子的诗与远方
文章插图
那时娘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我们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一碗吃完了,接着就把刚下出锅的第二碗冒着热气的饺子放在眼前,然后坐在我面前的撑子上,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细嚼慢咽着自己包的饺子,深情地望着我的吃相慈祥地微笑,到最后自己究竟能吃多少自己也记不清,反正心里就是感觉“香,好吃”。有时上顿吃了,剩下的,娘就在第二顿放了一点油加热了,一个一个煎得酥黄,说锅贴又不是锅贴,比锅贴还要软和香。娘走了多年了,现在想起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给我包的饺子,都能看到那弯弯的如月的饺子一头是母亲,一头是我,中间填满了浓浓的思念、牵挂和想家,总感觉到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热气腾腾地在心中翻腾着,让我垂涎欲滴。
【 沾化&青未了|饺子的诗与远方】后来我学会了自己包饺子,那是我95年到沾化参加工作了。我在单位遇到了一对很热情友善的哥嫂老乡。哥叫放鸣,和我都是广饶人。嫂子家是平邑的。她们都当过兵,是在部队认识结婚成家的,转业后都分到了沾化,受多年军营熏陶,两人待人热情,处事侠义,特别是嫂子包得一手好饺子,每逢周末,都要把我这个老乡约到家里去,嫂子包好了饺子,放鸣哥每次都要准备几个可口的下酒菜,一盘粉皮炒鸡蛋,一盘我们家乡的特产肴驴肉,一盘炸耦盒,一人斟满一杯沾化的“金不倒”酒,就着饺子,杯酒之间,哥嫂讲着他们在军营的过往,放鸣哥叙说着他在刑警队与那些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酒浓了,我们一起说着故乡的村野田园,乡音之间,老乡情,警营情,兄弟情,都化成了一份解不开的浓浓亲情融化在那些甜甜的酒酿和香香的饺子中,我们结下了很深很深的感情。
沾化&青未了|饺子的诗与远方
文章插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多久,在放鸣哥家里,嫂子又手把手教着我和妻子拌馅包饺子。放鸣哥和嫂子包的饺子不似老家母亲包的饺子,每一个皮都是软软的,里面填满了馅,一个褶一个褶捏起来,形状鼓鼓的,就像一个个圆圆的金元宝,煮熟了,在沸腾的水里漂着,就是多煮一会也一个不走水,舀到盘里圆滚滚的,既讨人喜欢又让人胃口大开。成了家,自己生活了,我把哥嫂教我的包饺子手艺带到了自己家里。逢了周末,与妻子一个和面,一个调馅,一个擀皮一个包,包好了,把身边的同事约到家里,也和哥嫂接待我们一般,和大家一起就着饺子,叙说着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平凡的过往和片段,也在鲁北的小城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平静幸福地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后来,我们离开沾化,放鸣哥女儿读完研究生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哥嫂退休后也跟着一起去了北京,有时我在济南和出差的路上和哥嫂电话微信互动着,一说起来,还是忘不了当年那份因工作结缘,因饺子结缘的感情,亲情,知道彼此生活得很好,也是应了那句“好人有好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