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群体极化:“偏激的大多数”是如何产生的?( 三 )


在许多与法律和民主有关的议题中也有类似的群体极化现象 , 例如经济援助、建筑、政治领袖、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和有罪或无罪判决等 。 人们对事实不明的问题(如淹没于死海的索多玛城距离海平面有多远) , 以及政治和法律问题 , 甚至是幻灯片中人物的魅力大小等评价性问题都出现了观点极化的现象 。
愤怒启发式
几年前 , 我曾参与一系列关于愤怒、惩罚性意图和罚款的研究 。 我们的基本发现是 , 当普通人在考虑如何实施惩罚时 , 会使用愤怒启发式(outrage heuristic)方法 。 他们首先判断潜在行为引起的愤慨程度 , 对惩罚的衡量就建立在这一判断上 。 我们发现 , 在有限的数值尺度上 , 通过人们的愤怒程度几乎可以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惩罚性意图的强烈程度 。 这意味着人们是凭借愤怒的直觉进行惩罚性报复的 , 认为人们应该因自己的错误行为受到惩罚 , 以此作为对社会愤怒情绪的回应 。 除非受到引导 , 否则人们不会去思考什么样的威慑才是最合适的(即使有提示 , 也不愿意去思考) 。
我们在一项研究中测试了群体商讨对惩罚性意图和罚款的影响 。 该研究涉及约3000名符合陪审团资格要求的美国公民 , 主要目的是确定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惩罚性意图是如何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的 。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探索社会互动加剧愤怒情绪的机制 。
首先 , 受试者需要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私下记录自己的个人判断 , 然后加入6人组群体 , 讨论并产生一致的“惩罚判决” 。 最初 , 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个由0到8标识的“惩罚判决” , 其中0代表根本不应惩罚被告人 , 8则代表应极其严厉地惩罚被告人 。 通过这种尺度量表进行衡量 , 惩罚判决的严重程度能反映出人们的愤怒程度 ,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衡量愤怒程度 。 在记录每个人的判决之后 , 陪审员需要和其他成员讨论以达成一致的惩罚判决 。 预测陪审团的最终裁决将是单个陪审员惩罚判决的中间值看似是合理的 , 但其实大错特错 。
值得强调的是 , 与陪审员各自独立的初始判决的中间值相比 , 群体商讨后原本较低的处罚等级进一步下降 , 而原本较高的处罚等级则有所上升 。 当组内的陪审员不希望进行惩罚时 , 该小组最终的结果会呈现出向宽容态度的转变 , 这意味着该处罚等级系统性地低于陪审员各自独立进行的初始判决的中间值 。 这说明 , 当人们的初始愤怒程度较低时 , 经商讨后人们的愤怒水平会更低 。 但是 , 当陪审员都赞成严惩时 , 整个陪审团的决议产生了向严厉态度的转变 , 这意味着这一处罚等级系统性地高于陪审员各自独立进行的惩罚判决的中间值 。 群体中的愤怒情绪不断地被渲染和加剧就是群体极化的表现之一 。
观点|群体极化:“偏激的大多数”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图片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 每种解释都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
信息的作用
第一种解释强调信息的作用 。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假设开始:每个人的立场都将受到其最终听到的信息 , 以及群体中提出的似乎最具说服力的论点的影响 。 因此 , 人们努力采取与群体内普遍认同的信息和论点相适应的立场 。 因为(这是关键点)一个其成员已有既定倾向的群体 , 将收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同一倾向的论据 , 所以群体商讨将加深成员的初始倾向 。
产生群体极化的关键是有限的信息和有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论点池的存在 。 一个群体的成员会想到一些而非全部可以证明其初始倾向的论点 。 在商讨中 , 人们陈述和倾听他人的不同论点 , 但群体整体的观点将朝着其中一个方向倾斜 , 至于朝哪个方向倾斜则取决于群体成员的初始倾向 。 因此 , 群体商讨加深了群体成员的初始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