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现象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于1961年提出的 。 群体极化意味着群体成员的观点会可预见性地朝着成员们的先前倾向所指示的更极端的方向前进 。 正如极端主义者那样 , 群体成员在他们先前倾向的方向上变得更加一致 。 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R.桑斯坦在他的最新著作《助推2.0》中对此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
卡斯·R.桑斯坦认为 , 由具有极端主义倾向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更容易走向极端 , 也可能在极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同样的结果也会在具有某种显著共同身份的群体中出现 。 当志同道合的人参加“迭代极化博弈”(iterated polarization games) , 也就是定期见面且没有持续地接收到矛盾性观点时 , 发生极端行动的可能性会增加 。
群体极化有3个主要机制 。 第一个机制是信息领导机制 , 尤其是群体可能只存在有限的“观点池” , 这些观点对成员有引领作用;第二个机制则是社会对言行的约束机制 , 尤其是人们都希望在保留自我意识的同时还可以维护好自己的社会声誉;第三个机制强调了信心、佐证和极端主义之间的关系 。 其基本思想是 ,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被他人证实时 , 就会充满自信 , 从而变得更加极端 , 激进行动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加速传播 。 这3个机制为理解社会改变和民主制度提供了许多见解 。 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政党、立法机构和多成员法庭内部意见达成一致的可能进程 。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助推2.0》 , 卡斯·R.桑斯坦著 , 湛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版 。
群体极化的产生
群体极化是每个小群体最有力、最强势的特征之一 , 在群体的许多不同的任务中都有体现 。 群体极化的结果是与其中的典型或普通个体相比 , 群体通常会做出更极端的决策(这里的极端仅仅相对于群体内部的初始观点分布而言 , 不涉及与其他外部群体的比较) 。 群体极化与级联效应的关系十分明确 , 前者和后者一样 , 都与信息和声誉影响密切相关 。 一个关键的区别是 , 群体极化还涉及群体商讨的效果 。
虽然这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学概念 , 但是“群体极化”这个词可能会引起误解 。 群体极化并不意味着群体成员的观点两极分化 。 相反 , 这个术语指的是在讨论一个案例或问题时 , 群体内成员的观念转变是可预见的 。 并且群体极化发生时 , 群体和群体成员的观点并不是朝着他们初始偏好的中间立场移动 , 而是朝着这些倾向所指示的更极端的方向移动并趋于一致 。 群体商讨的效果是减少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 , 并在初始偏好的一个相对更极端的点上趋同 。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现象:
1.参与群体商讨后 , 一组激进程度中等的女权主义者将转变为更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 这一发现显然与“我也是”运动的发酵有关 。
2.参与群体商讨后 , 法国公民对美国及其在经济援助方面的意图越来越多地持批评态度(这一发现显然与各国对美国的怀疑有关) 。
3.参与群体商讨后 , 有种族偏见倾向的白人 , 在面对白人种族主义是否需要对美国城市的非洲裔美国人所面临的糟糕状况负责这个问题时 , 给出了更多的否定回答(这一发现显然与种族敌对情绪的上升有关) 。
4.参与群体商讨后 , 无种族偏见倾向的白人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更多的肯定回答(这一发现显然与种族分裂形势的趋缓有关) 。
根据统计规律 , 那些对正在进行的战争持适度批评态度的人会在群体商讨后强烈反对这场战争;那些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很严峻的人在群体商讨后可能会更坚信这一观点 。
- 云山图$观点:为什么石涛的绘画艺术到现在还是新的?
- 那个年代&莫言获奖后讲母亲捡麦穗的故事,却被质疑抹黑国家,此观点很可笑
- 一个字@他主张写小字先练大字,来看看他写的楷书,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 观点|守一说道:中华经典儒释道虽大道相通,但都各有各的表现形式
- 制造业|如今待业群体越来越多,有“3个”职业月薪近万元,却没人做?
- 开幕式@春日暖阳下,衢州这群体育爱好者以快闪庆冬奥~
- 英雄难过美人关&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后半句十人九不知,说透女性群体的特点
- 西方人!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奴隶社会,不要照搬西方人的观点了
- 李大毛|李大毛杨永财师徒决裂,互爆短长,意外揭露钓鱼另一群体生存窘境
- 长江|黄颡鱼都锚? 江西十几名锚鱼者年前被抓, 偷钓者会成下一目标群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