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男子以1万“捡漏”一本北宋字典,曾拒绝上交,转手拍卖出2600万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 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 于是 , 很多人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需求 。 精神世界 , 自然就离不开“收藏”一说 。 常言道 , 收藏古物 , 不仅仅是追求真实的过程 , 而是一种对传统的认识 , 一种对岁月有所回忆的过程 。 再者 , 文物以“文雅”为冠名词 , 深受人们所追捧 , 正因如此 , 文物的价格也一抬再抬 , 永远没有上限
拍卖|男子以1万“捡漏”一本北宋字典,曾拒绝上交,转手拍卖出2600万
本文图片

01
正所谓“有市场就有需求” , 古董的收藏者无一都是有钱人 , 随便出手便是成百上千万的数额 , 许多人开始打起了富人的主意——“造假” 。
看到这里许多读者可能会问 , 物品造假不是犯法吗?其实 , 对于文物的仿造 , 法律上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的 , 因为现如今很多的现代工艺品就是仿造古代文物而设计的 , 从这一角度上来讲 , 这一行业的“水”也势必会深不可测 。 再者 , 倘若他人仿造的“工艺品”这么容易被识别出来 , 那么 , 其仿造水平在这行肯定也走不长远 。
这也就有了后话 , 但凡玩古玩之人 , 都是有几分辨别能力的 , 毕竟古玩行有个规定 , 人货两清后将永远不得后悔 。 换而言之 , 利益的高低取决于风险的高低 。 由于这其中利益太高 , 以至于很多人没能把持得住 , 奋不顾身地投身古玩市场 。
拍卖|男子以1万“捡漏”一本北宋字典,曾拒绝上交,转手拍卖出2600万
本文图片

王先生亦是其中的一位 , 也正是本文的主人公 。 本来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 由于家里生意失败 , 才不得不转行做古董行业的小老板 , 可是再小的老板也架不住“运气好” 。 出于对货物的需求 , 他经常性地前往古玩市场淘东西 , 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捡漏” 。
02
按理来说 , 有这样的宝贝 , 早就被懂行的人打扫得一干二净 , 真的还有漏可捡吗?事实证明 , 确有其事 。
首先 , 古物什么时候会出现在摊面上 , 没有人可以确定 。 再者 , 买家的出场顺序也是不可控的 ,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无尽的等待之中守在市场上 。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 , 即便是人与物同时出现 , 还得要人具备识货能力 。 结合在一起 , 概率就变得非常低 。
拍卖|男子以1万“捡漏”一本北宋字典,曾拒绝上交,转手拍卖出2600万
本文图片

时间来到2009年 , 王先生像往常一样去到市场闲逛 , 一个卖古书籍的摊位引起了他的注意 , 此前 , 他对这一类文物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 毕竟书籍一类的文物太过于少见 , 而且不易保存 , 有许多人都有些芥蒂 , 但换个角度来考虑 , 正是因为不易保存 , 才让它更加稀有 。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 王先生开始精挑细选 , 正看到一本宋代刻本时 , 他心中有所动 。
众所周知 ,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注重文化发展的一个朝代 , 文人的地位也相对偏高 , 所以 , 文物产品自然也是大展于世 , 能够将宋代文人的思想精髓而集结于一身的刻本 , 其价值无法估量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明朝时期 , 宋代的刻本价值便极为珍贵 , 受到无数无人的爱戴 。
03
拍卖|男子以1万“捡漏”一本北宋字典,曾拒绝上交,转手拍卖出2600万
本文图片

2012年 , 鉴定专家李致忠为他着手鉴定 , 看到刻本残破不堪 , 他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 但结合起版式、墨色、刀法等因素来看 , 这正是北宋时期的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