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意|烟火气中有深意

? 赵富海
【深意|烟火气中有深意】张广智先生的《郑州·郑州》可谓饱蘸深情之作 , 不久前 , 他又推出了散文集《龙子湖》 , 让读者看到了阡陌红尘、绿树红花、人文意韵、弥漫烟火气的大千世界 。
张广智先生深得散文个中三昧:“哀而不伤 , 怨而不怒” , 是他称之为“工作之余写点东西” , 与时光一齐摇曳大自然的散点透视 。 透视出龙子湖的生活气息 , 又有哲理意味 , 熔情怀思想于一炉 , 且文气谐调 , 有自然天成的潇洒风韵 。
子产封地 , 两千年金水一条河 。 广智先生在文中说:“金水河今天整明天修 , 结果不是断水 , 就是臭水 。 ”然而如今的金水河“常年有水了 , 而且是流动的水” 。 从“断水”到“流动的水” , 怕是坐在屋子里想不出来的 , 得迈开双脚走到金水河两岸考察 , 侯寨黄龙池源头不必说 , 仅从西郊柿园到燕庄这段数公里的河道 , 走一个来回都不是易事 。 金水河汇入如意湖 , 广智先生的书房就在龙子湖东岸 , “一日不到湖边转转 , 就觉心绪不宁” , 他赞美如意湖“宜人眼目 , 使郑州人脸上多了一层润泽 , 少了几分干燥 。 水惠及了广大老百姓 , 提升了城市品位” 。
广智先生曾是河南农大教授、博导 , 郑州人把市区最常见的行道树习惯叫法桐 , “准确地应该叫悬铃木” , 叫法桐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市长宋致和派留法人士、副市长史隆甫从上海法租界陆续引进80万株树苗绿化郑州 , 从1951年到1959年“八年植树” 。 我参加了1959年在金水路大石桥段的植树 , 当时就把这种树苗叫法国梧桐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郑州在全国“掷地有声”的有两件事:铁路交通枢纽和城市绿化 。 1959年郑州被列入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 郑州“绿城”殊荣全拜法桐所赐 。 当时的金水大道在全国出名 , 称“郑州绿色长廊”——“枝条交接愣是把金水路变成了绿化走廊” 。
广智先生笔下的法桐 , 诗意流动 , 有生命质感 。 那一段对“绿色走廊”的描绘 , 可爱又可恼的白鹭——“树上没厕所” , 你不让鸟拉屎不行;你把法桐砍了 , 把白鹭撵走了 , “郑州人都不赞成” 。 法桐“夏天一派苍苍 , 秋天一派苍黄 , 那气势谁能比得了” 。
广智先生颇有学识 , 他用心考证:法桐本来产自英国 , 后法国人带到上海 , 栽植到霞飞路 , 人们才开始叫它法桐;另一说 , 印度人传教时 , 带来悬铃木种植在陕西户县古庙前 , 至今尚存树干 , 四个人才能合抱 , 所以人们也叫它“鸠摩罗刹树” 。
这样做学问 , 这就给喜欢法桐的郑州人多了一份谈资 。
读到“嵩山书院”一节 , 欣喜异常 。
宋代的嵩阳书院与当代的嵩山书院皆入我心 , 嵩阳书院以儒教为本 , 嵩山书院与世界对话 。
嵩山书院是由嵩山论坛牵头举办的 。 嵩山论坛是国际知名高端论坛 , 以“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为主线 , 每年设置不同论题 , 聚集世界各个文明领域的专家学者 , 共同研讨全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共同探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路和对策 ,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嵩山书院不定期邀请名师名家授课 , 如杜维明、王蒙、刘梦溪、沈昌文、葛剑雄、唐晓峰、余世存等 , 给郑州市民送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
广智先生修起“嵩山论坛”与世界对话 , 又将嵩山书院建立在龙子湖十五所大学间 , 同处一区 , 同耕一地 , 让莘莘学子多了一处赓古续今、增广见闻的场所 。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赓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