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乾隆两次想毁掉的神作,与他有关

#赵孟頫#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1254-1322)病了,他麻溜地从山东济南辞官回到了浙江吴兴(今湖州)老家。
在休养的日子里,他过得相当惬意,每天不是写写字、绘绘画,做做有氧运动,就是出门找朋友们吃酒喝茶。
一天风和日丽,赵孟頫专程跑去临安(今杭州)拜访了老友——前朝老前辈周密(1232-1298)。赵孟頫是元初的文坛领袖,“元人冠冕”,妥妥的一个大才子,但是大才子就是更加崇拜老才子周密,整天以后学自称!
谈笑间,周密听闻赵孟頫不久前刚从济南回来,有些黯然神伤,这让他有些想家了。周密的祖籍在济南,但他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回故乡看一眼。周密今年已经64岁了,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衡量,几乎也快走到头了。
赵孟頫一看此情此景,只好细细地向老友转述他任官时的见闻,尤其盛赞了济南的山水之胜。他告诉周密:“济南的山,数华不注山最有名,《左传》里就已经提到了,那座山啊,拔地而起尖耸入云,真壮观啊!……东边还有一座不一样的,那是鹊山,长得像元宝浑圆敦厚,多有意思啊!”
为了让周密可以进一步寄托怀乡之情,赵孟頫还特地提笔挥毫,凭借记忆描画了一幅济南的山水写意图——《鹊华秋色图》,赠予了周密。
周密如获至宝,老泪纵横,把画收录进自己的藏画集《过眼云烟录》。这幅画也一直陪伴他走过人生的最后几年,被誉为思乡之画。
齐东野语!乾隆两次想毁掉的神作,与他有关
文章插图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为赵孟頫为思乡的周密所作。
01山东济南在宋时叫历城,历城东北郊有一座历史名山,即华不注山。早在北宋初年时,周密的祖先就是定居在这座名山脚下的。
靖康之变(1127)后,康王赵构在群臣的拥立下即位。他放弃了中原,匆忙南渡,据长江天险定都临安,是为南宋。
周密的曾祖父周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散尽家财,带着全家南下避乱。后来,周秘入朝为官,官至御史中丞,在太湖边的湖州弁山下购置了一些田产,安居下来,世世代代成了湖州人氏。
周密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但他始终认为湖州只是他的第二故乡,第一故乡永远是历城,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原人的后裔。直到晚年,借由赵孟頫赠予他的《鹊华秋色图》,他才“见到”了那从未得见又日夜萦怀的华不注山。
齐东野语!乾隆两次想毁掉的神作,与他有关
文章插图
▲尖耸入云的华不注山,《鹊华秋色图》局部。
在他的野史杂著中,经常可看到他自称“历山周密公瑾父”“齐人周密”“华不注山人”等等。他曾在信中对友人说:
“我自实其为齐,非也;然客为我非齐,亦非也。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始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尝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
这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你以为我是齐人吗?其实我不是。但是如果你要说我不是齐人,这更加不对了。因为无论是我的祖先,还是我,我们心的归属都在齐啊!
南渡士大夫对中原故土刻骨铭心的思念可见一斑。
周密的父亲周晋入仕以后,任职主要在福建、浙江这一带,周密的青少年时代,也是跟随着父亲东奔西走。东南闽浙间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行迹。
淳祐元年(1241),他们由福建回临安,一路上瘟疫流行,人烟稀少,满目萧条。然而进了临安后,城中歌舞升平,仿佛无忧无虑的太平盛世。此时距离靖康的乱业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南宋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数朝,勉强维持着“剩山残水无态度”的半壁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