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人 , 上小学三年级以前 , 从没有接触过课外书 , 那时中国人最爱听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 哥哥上高中 , 一回家给我们讲起里面的故事情节来 , 眉飞色舞 , 特别引人入胜 。 于是我父亲花了22元 , 买了一台收音机 , 让我们听 。 每天中午12点 , 必定播放单田芳的《杨家将》 , 上午最后一节课 , 我一听到放学的钟声 , 立马飞也似的往家蹿 , 生怕漏掉一点点 , 我一直听到初二 。
业余 , 我还特别爱看演义类武侠类的小人书、长篇小说 , 我和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 , 痴迷其中 , 废寝忘食 。 实际上 , 我读书虽多 , 但习惯了囫囵吞枣 , 也就是比别人多知道一些历史知识和一些有趣的故事 。 我曾经根据村里老人们讲的神话故事 , 模仿着去创作神话演义类的小说 , 但越写越没意思 , 最后放弃了 。 我也看了好多作家的文章 , 基本上都是在通过不同的事儿讲相同的人生哲理——成功的人生需要努力奋斗 。 不知为什么 , 看得越多 , 我的阅读兴趣越低 , 对提高语文成绩也基本没用 , 于是我对课外阅读灰心了 。
后来我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 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各乡镇学习的佼佼者 , 到了高三 , 发现高考语文考议论文的概率特别大 , 我们班没有一个人会写这类文章 , 老师开始让我们跟着各级报刊学写作 , 还给我们念了大量国家级、省级、市级党报的杂文 , 并进行了深入的评点 。 那时的杂文批评腐败 , 入木三分 ,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赞叹:“真是神来之笔”“这样的文章 , 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老师深入分析了这类文章结构以及文章材料是怎么来的、如何围绕中心进行议论、如何有效地去积累等 , 他说:“大家不必刻意为之 , 你在读书看报时 , 遇见好的资料和语言 , 抄下或剪下粘贴在本子上即可 。 ”
老师评点多了 , 你会感觉到那些杂文渐渐褪去了神圣的光环 , 好多同学都感叹:“这些文章 , 多读读 , 多练练 , 我们也行!”几个月后 , 老师当着全班90多个同学的面 , 念了一个同学的议论文 , 该文结构之美妙 , 语言之神奇 , 见解之新颖 , 让全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 我的议论文是全班第二名 , 看过的人都认为这分给得特别值!此后我便痴迷上了杂文写作 。
1994年我考上了师专 , 能够接触到各种报纸 , 我开始在塑料皮笔记本上积累有价值的故事与素材 , 并摘抄神奇的语言 , 有时还把好文章剪下来粘贴 , 并养成了习惯 。 毕业后 , 我在山区老家当了一名在编公办教师 , 业余以写文为乐 , 对写杂文更是情有独钟!几年后 , 我已经摘抄了近30本 。 在读书与写作的过程中 , 我发现高三语文老师蔡三锁教的读杂文的方法 , 用来读其他文体 , 譬如散文与小说 , 也非常有效 。 你会感觉到 , 文学创作并不神秘 , 各类文体有相通之处 , 但有一点你会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 , 写文章必须多读、多练、多思考 , “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在不断的读写与思考中 , 你才能练就信手拈来、出神入化的本领 , 才能进入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 时至今日 , 我发表了130多篇文章 , 这与我的阅读领路人——蔡三锁老师是息息相关的 , 他对杂文的阅读引导 , 让我受益终身 。
语文教师就是学生的读书领路人 。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 经常会把蔡三锁老师教给我的阅读方法 , 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 我爱给学生们讲启人心智的故事 , 爱引导他们去思考其中的道理;我爱让他们去思考优秀作文的构思 , 爱让他们去汲取好文章中的精华 。 如今 , 我的学生们已经在各类报纸上发表40余篇文章 , 曾多次获奖 , 他们对写作文的兴致特别高 。
- 辛超@3本八十年代的武侠小说,当年名噪一时,如今有谁记得?
- 林黛玉@《红楼梦》最奢侈的父爱:你保护我女儿安全,我让你当四品知府
- 博物馆|当博物馆玩起“剧本杀”
- 吴用$明知宋江谋杀晁盖,鲁智深武松为何还让他当梁山之主?其中原因有三个
- |当今世界四个叹为观止的文物:其中一件以目前工艺也很难制造
- 刘玉梅#画家寺院当和尚,15年后前妻找上门:儿需要你,还俗一画卖1173万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冬奥遇上非遗,来看看“景泰蓝版”的冰墩墩有多可爱
- 出版$中国当代四大“禁书”,每部都获过大奖,你看过几部
- 命丧当场@硬接一招修罗阴煞功,张丹枫减寿30年,乔北溟知道了是哭还是笑
- 梁山好汉&假如当年宋江执意不肯招安,梁山的结局会如何?只有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