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格&论徐鲁《爷爷的苹果园》的教育性: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养料”( 二 )
文章插图
在整个作品中,处处体现作家对孩子成长、对社会教育的重视,但绝对找不到学生厌学、逃学,教师搞题海战术、补课等情节。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都没有应试教育的焦虑。大家都在享受教育的快乐,都在自觉地肩负教育的使命。因为作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教育的是“育人”,而不是“育分”。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是精神熏陶与引领。所以才会说 “小树们正在长高、长壮,不能缺少‘精神养料’呀”。写毛线奶奶、棉鞋奶奶的情节,不仅表达人间温情,更是教育孩子们要懂得感恩;学校邀请乌格的妈妈教孩子做彝族花包包,开设民俗课,传承非遗文化;脱贫干部朱伟叔叔受伤住院,乌格也要去看望朱叔叔,还要请朱叔叔到学校讲讲脱贫攻坚路上的奋斗故事,给予孩子们“精神养料”。生活在乌蒙山区的人们有一种特殊的教育观,他们都是依照老一辈乌蒙山人传下来的朴素而珍贵的美德与经验,管束和教育着下一代代孩子。一代代乌蒙山的孩子,也从祖辈和父辈的润物无声般的家风、民风和校风里,汲取着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像小羊一样在山路上学跑,像小鹰一样在空中练飞。这些朴素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无声地育人,也是真正的教育方式。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体现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行为,培养博爱之心、感恩之心,宽容之心,学会与人为善,培养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育人,是《爷爷的苹果园》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作品中写毛线奶奶,写脱贫干部,写周爷爷往抗疫一线送苹果,等等这些情节,不仅关注现实,而且是以此强化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让孩子懂得珍惜与感激之情,懂得被爱又要学会爱人的道理,懂得敢于担任社会重任的道理。教育使人成为人,是《爷爷的苹果园》所发挥的教育功能的特点,即作品不仅给孩子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更要立德树人,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最终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文章插图
小说中不仅介绍了乌格他们自发组建的“星火小队”,而且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乌格追求上进、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的感人故事。乌格、周爷爷和乌格妈妈先不理解少先队精神,误以为红领巾是可以借来戴的,误认为是可以随便加入的少先队的。通过小艾同学的教育引导,乌格积极上进,始终以加入少先队为光荣,通过不懈努力,层层考验,特别是在保护野生动物时,顺利通过正义、勇敢的考验,在庄严时刻,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激动万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对于现实,《爷爷的苹果园》所表现加入少先队的庄严、神圣与仪式感,都鲜明突出许多,更具有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更好地为祖国、人民服务的意义。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在上思想政治课,并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以有趣的生活情节、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通过真情流露,熏陶引导,从而把孩子内心深处的美好、上进激活,并自然迸发出来,强烈而真挚。 以“大孩子”言传身教,对“小孩子”进行无处不在的熏陶引领,最终汇聚成教育的活泉,淙淙流淌进孩子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 乌格&论徐鲁《爷爷的苹果园》的教育性: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养料”】
- 倚天屠龙记&难怪郭靖惨死、杨过逃遁,神雕中的最大反派是谁?竟活到倚天时代
- 汉语&中国诗词中的回荡现象
- 舞美&茅奖小说《主角》被陕西人艺搬上话剧舞台
- 扎扎&波伏娃生前未公开小说遗作《形影不离》中文版出版
- 书友们&「每日一字」 鸥(2735)2022.02.23
- 徐悲鸿&年画与枪的故事
- 晁盖&梁山最讽刺的5个绰号,把名字连起来读,才明白施耐庵的潜台词
- 灵台方寸山&孙悟空成佛之后,为何不去见菩提老祖?如来佛无意间泄露一个秘密
- 巫族&为了人族崛起,女娲都做了些什么?史前两次大战都和她有莫大关系
- 钱松嵒&文艺评论丨江南之美水乡之魅:那些不能淡忘的当代中国美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