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七 )


下片三句 , 一气贯串 , 却又有时间空间的转折 。 前面我曾说 , 东坡不是一味待在屋子里思考生命 , 他是在行动中去观看、去体察 , 进而认知生命的意义 。 这阕词正是他的散步文学、散步哲思 。 从村舍外到古城旁 , 写杖藜徐步的空间 , 而“转斜阳”一词灵妙地点出了杖藜徐步的时间之长 , 是不知不觉、悠然闲逸的就到了夕阳西下时分 。 时间流动着 , 空间变化着 , 而东坡没有特别的流连 , 没有多余的惋惜慨叹 , 他慢慢走着 , 一路前行……
结笔时 , 东坡回顾这趟杖藜徐步的心情:“浮生一日凉 。 ”这一天 , 清凉天气让他得以舒舒服服地随兴散步 , 入眼皆是好风景 。 有趣的是 , 这“一日凉”的成因 , 细思量 , 竟是由于“殷勤昨夜三更雨” 。 想想看 , 说不定昨夜三更的雨声曾经扰乱了东坡的睡眠 , 惊醒他 , 也令他难以再入眠;没想到 , 第二天竟然放晴了 , 于是 , 前一夜的雨反倒是梳洗了大地 , 也带来了清新凉爽的一日 。 然则 , 东坡此时享有的闲情 , 又何尝不是因为现实上的失意而得来的呢?若非“乌台诗案” , 东坡就不会从繁忙的政务中抽身 , 过着与乡野自然接近的日子;若非“乌台诗案” , 东坡就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和家人安和度日 。 所以 , 很多时候 , 我们当下怨叹、惊恐、烦忧的种种 , 一旦事过境迁 , 回头再看 ,会发现自己在其中别有所得、另有收获 , 此时 , 我们不禁也要感激那些灾难、那些挫败与失意——殷勤昨夜三更雨 , 又得浮生一日凉——许久之后 , 曾经有人问东坡:对新法那些人是否有恨?东坡自言心中无恨 。 唯有将自己从“恨”的禁锢中释放出来 , 人才能有所成长 , 从而会感激那些不堪的际遇让自己的生命到达了另一个意境 。
这阕词写于元丰六年(1083) , 虽然只是小令 , 却清丽舒徐 , 颇能呈现东坡黄州后期日趋淡远的心境 。 当然 , 闲情、淡远的心境都不是骤然可得的 , 纵使体悟到了 , 心情依然难免起落 。
元丰七年(1084) , 东坡四十九岁 , 已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贬谪生活 。 这年春天 , 他奉调汝州(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 这样的调动往往代表朝廷有意减轻对他的责罚 , 甚至可能是重新起用的象征 。 四月 , 东坡带着家人离开黄州 。 由于无须立刻赶赴任所 , 他们一家人就顺长江而行 , 沿路游览山水、探访朋友 。 十二月来到了泗州(在安徽) 。 十二月二十四日 , 刘倩叔邀约东坡同游当地名胜南山(都梁山) , 喝茶食野菜 , 闲话家常 , 东坡因此写了下面这首《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 , 淡烟疏柳媚晴滩 。
入淮清洛渐漫漫 。
雪沫乳花浮午盏 , 蓼茸蒿笋试春盘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清欢 , 指的是一种心灵上没有利害烦扰 , 很闲适的欢愉 , 东坡认为这是人间最有情味的感受 。 唐代冯贽《云仙杂记》:“陶渊明得太守送酒 , 多以舂秫水杂投之 , 曰:少延清欢数日 。 ”陶渊明过着清苦的日子 , 却颇能享受生活中的清欢滋味 。 太守送他一些酒 , 他就先加“舂秫水”进去 , 稀释了酒 , 也使酒变多了 , 悠闲浅酌的日子就多出了几天 , 清简欢愉的生活趣味也能延续得更长一些……这就是“清欢” , 平凡简单 , 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万事万物之间最单纯的情味 。
下片这三句写得自然、亲切 , 兼具了视觉、味觉与心灵的感觉 , 全由生活而来 , 不刻意为文 , 自有一种美好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