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稻盛和夫就是这么喜欢“搞心态”

“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 有的人想随波逐流 , 有的人想迎难而上;有的人渴望平淡是真 , 也有的人渴望轰轰烈烈 , 但殊途同归 , 我们最终都是想获得幸福 。
大部分人都怀有一颗良善之心 , 但是要如何做才能将其落实到生活和事业中呢?要如何做才能持之以恒 , 成为自己的人生法则呢?
能力|稻盛和夫就是这么喜欢“搞心态”
文章图片

01
“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 。
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 , 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 , 也许会失败” , 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 。
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 , 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 , 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
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 , 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 , 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 , 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 。 只要这样做 , 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
换言之 , 心态决定了人生 。
“人生是心境的反映 , 万物由心生 , 万法由心造” 。 这不仅是佛教思想 , 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 。
我已经反复强调过 , “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 。 三要素中 , 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
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 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 。 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 。
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 。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 , 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 。 其中 , 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 。 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 。
心念是因之根源 , 有因必有果 。
换言之 , 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 , 切不可心生恶念 。 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 。
此外 , 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 , 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
我们常说“德” , 简单来说 , 所谓“德”就是“心怀利他之心” 。 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 , 便是有德之人 。
所以说 , “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 , 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 , 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
能力|稻盛和夫就是这么喜欢“搞心态”
文章图片

虽说“万物由心生 , 万法由心造” , 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 。 正因为如此 , 即便我再怎么拼命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 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 。
恶念并非立刻能结出恶果 , 善念也并非立刻能结出善果 , 因此世人往往对“因果报应”之说难以信服 。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 , 情况就不一样了 。
上了年纪的人可以20年、30年的跨度 , 来回顾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人生轨迹 , 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审视别人的人生 , 看看他们过去如何 , 现在又如何 。
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 , 中途命运好转 , 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 , 可在毕业踏上社会后 , 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 。
每个人的人生可谓千差万别 , 但只要以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看 , 就能发现 , 短则10年 , 长则30年 , 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 。
因此 , 我之所以强调“心想事成” , 并非想宣传“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论 , 而是倡导大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