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琵琶|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

文章图片




◆ ◆ ◆ ◆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白兔与“白狼”“白雀”“白鸠”等白色异兽统称为“白瑞” , 早在南朝《晋中兴书》记载:“白兔盖神兽也”“王者尊敬耆老则白兔出” , 唐代诗人蒋防《白兔赋》赞其“皎如霜辉 , 温如玉粹 。 其容炳真 , 其性怀仁 。 ”诸般美德与智慧 , 神奇、超凡的精灵化身 , 使兔子成为不少文人墨客、艺术大师作品中的常客 , 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
接下来 ,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古人创造出的那些“兔”形文物 。
天津博物馆中 , 藏有一块名为那片“乎多羌逐兔”卜骨的甲骨 , 甲骨正面刻着6条长短不一的卜辞 , 内容为命令多羌去追逐野兔 , 是否能成功捕获 。 “兔”字位于整片甲骨的右下 , 非常像一只可爱的兔子 , 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兔”文字的最早记载 。
“乎多羌逐兔”卜骨(红框中的字为“兔”)
兔形文物中最常见的 , 是玉雕兔子 。 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兔形玉梳背 , 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兔形文物中最早的一件 , 距今已超5300年 。 梳背是一种插在头发上的妆饰品 , 这件兔形梳背整体呈黄白色 , 玉兔造型简单概括 , 身子较长 , 歧尾上翘 , 足部省略 , 是比较抽象的仿生形态 , 仅可通过轮廓大致识别出基本兔形 。
新石器时期的玉兔梳背


玉雕兔子在商朝开始颇为流行 。 1976年 ,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妇好墓 , 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 , 其中一件玉兔佩饰仅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兔的特点 , 长长的耳朵、圆圆的眼、分成三瓣的嘴唇、上翘的短尾 , 后肢微微离地 , 似在奔跑 。 这只玉雕兔子虽然细节不够丰富 , 但散发出一种古拙之气 , 展示了商代晚期人们的审美 。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兔子
早在3000年前 , 古人已制出兔造型的青铜器 , 不过 , 以兔作为尊的器形 , 在青铜器中较为罕见 。 山西省晋国博物馆藏有两大两小4件兔尊 , 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于晋穆侯墓 。 一件大兔尊匍匐在一个矮长方形器座上 , 背上立喇叭形口 。 另一件大兔尊背上开长方形口 , 口上有盖 , 四腿蜷曲 , 双耳向后并拢 , 似要跳跃 , 其余两件小兔尊与其造型相同 。 形象生动逼真 , 是晋国青铜文化代表作 。

青铜兔尊
兔的形象出现在瓷器上 , 约在六朝时期 。 东汉后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日趋成熟 , 已能烧制造型复杂的器皿 。 三国两晋时期 , 结合动物形象与器物成为流行的艺术手法 , 出现了兔形水盂等新颖别致的新器型 。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隋代青釉刻划莲瓣纹兔纽权 , 高12厘米 , 顶部蹲着一只小兔子 , 是隋朝青瓷器的典型作品 , “权”是古代衡器 , 相当于“秤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