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刘树生|“国粹”到郭宝昌那儿怎么就变成“游戏”了?

游戏絮语
——关于《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的随想

刘树生 资深剧作理论家
一部学术著作 , 连续几个月挤进三联书店新书排行榜前列 ,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 , 在一个追星 , 推崇碎片化知识获取 , 推崇快餐文化的当下 。 读者对一部探讨京剧艺术的专著投入极大关注和热情 , 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常 。 也着实令人欣喜 。
作为本书作者几十年老友 。 我有幸参与了此书的创意、讨论以及审读每一章初稿 , 直到它的付梓问世 。 每每翻阅掩卷 , 就不由想起这期间两位作者遇到的艰难苦辛和几度辍笔陷入瓶颈的经历 。 这也促使我不得不絮叨几句 。
郭宝昌|刘树生|“国粹”到郭宝昌那儿怎么就变成“游戏”了?
本文图片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1年)
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宝昌于京剧从小就是“戏痴” , 终生玩票 。 拜过师 , 下过海 。 曾与许多名角(此处应读作爵)同台 。 按他私下里说的就是“憋了一辈子的话 , 不能不说!”可怎么说?是个大难题 。 他多次对我说 , 想写一本关于京剧的书 。 “太应该写啦!”“你想啊 , 京剧的表演在世界各大表演体系里 , 独树一帜 , 找不到雷同之处!”想想说得对 , 京剧表演艺术 , 它既不是斯坦尼斯拉夫 , 也不是布莱希特 。 它就是中国 京剧 , 中国戏曲 。
宝昌一生搞创作 , 剧作和导演是他强项 。 可是写理论著作 , 他自己说有些理不清头绪 。 有一次在什刹海聚 , 他跟我说 , “这也忒难了!一肚子东西太多 , 就是不知道怎么怎么把它编排出来 。 ”我曾经建议他可以用散论的笔法 ,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 比如像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 秦牧的《艺海拾贝》或者罗兰.巴特的《爱之絮语》……他不置可否 。
郭宝昌|刘树生|“国粹”到郭宝昌那儿怎么就变成“游戏”了?
本文图片

学者陶庆梅(左)在2021年7月2日《我们仨 , 有“戏”!——郭宝昌对话祖峰、裘继戎》活动现场
后来陶子(本书的另一位年轻作者)加入了 。 当然也是写写停停 , 陷入苦苦煎熬 。 如蛇蜕皮 , 蝉脱壳 。 终于有一天 , 他发过来一篇“说丑” , 这一下提起了我精神 。 写得实在是好 。 其中“大美方可言丑”“丑在舞台上的美学功能”“超越悲喜 , 生死” 。 大量活生生的典故 , 亲历 。 又把他自己的美学观点自然融入其中 。 有很高的学术品质 。 我把读稿感觉发给他 。 他回信说 , “一直盼着你的意见 , 因为没底 。 得到肯定 , 信心大增 。 ”后来我回答他说“我怀疑你书的其他章节能否都如“说丑”的水准 。 如果能够 , 那就成功了!”以后陆陆续续收到其他章节 , 篇篇都有特色 。 令人倍受鼓舞 。
我突然觉得 , 得亏宝昌没有听我的建议 , 如果那样 , 他们的书至多也就是像翁偶虹先生那样一本《戏曲论文散论》 。 翁先生了不起 , 但他的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 。
关于本书的立论——“游戏”
初稿完成后 , 终于得出结论 , “游戏”是本书的宗旨立论 。 当时两位作者还没有定下书名 。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游戏”的立论能不能成立?
关于中国戏曲 , 一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 。 从百年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 到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戏曲理论界的巨擘张庚先生 。 还有如群星璀璨的戏曲理论家们 。 都对戏曲界定进行了卓绝的理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