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说|复旦学子:当代青年文学为什么不令人满意?

3月5日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带着他的三个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华师大二附中宝山校区语文教师杨兆丰 , 复旦大学中文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游戏编剧江林晚 , 复旦大学中文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曹禹杰做客思南读书会 。
他们都是复旦大学“望道”讨论小组的成员 。 讨论活动每月由金理组织一次 , 地点定在光华西主楼2719室 , 参加的学生都是“90后”或“00后” 。 最特别的是 , 他们的讨论对象皆为当下文学前沿现场中的新人及新作 , 比如贾行家、双雪涛、笛安、胡迁、陈志炜、陈春成……
“有关文学青年的‘出场’ , 批评家李敬泽曾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1980年代一个文学青年出场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话筒 , 那意味着占据了重要的文学资源 。 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 , 年轻人一看你是麦霸 , 那这个麦克风你把着吧 , 我不要了 , 然后他们自行跑到另一方天地里载歌载舞 。 ”金理说 , 尽管这个讨论小组“对学生而言不算学分 , 对老师而言不算工分” , 但他们希望能在讨论中一起看到那些更广阔的文学的天地 , 领略更多充满活力的歌舞 。
从校园来到思南 , “望道”讨论小组的师生们又展开了一场有关“青年文学的当下与未来”的精彩对谈 。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余雪霁的主持下 , “师徒四人”谈到了当代青年文学写作现状 , 游戏影视对文学的影响 , 以及一种关注同代写作者的文学传统 。
文学|青年说|复旦学子:当代青年文学为什么不令人满意?
文章图片

思南读书会第386期 。 从左至右:余雪霁、江林晚、金理、杨兆丰、曹禹杰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罗昕 摄
在两种声音之间架起一座桥
金理一直记得 , 十多年前 , 在思南文学之家的二楼 , 《上海文化》曾组织过一次讨论会 。 参加那场讨论会的有两拨人 , 一拨是于1980年代登上文坛 , 而今成为中国当代最一线作家的写作者 , 比如苏童、格非、孙甘露 , 另一拨是金理、黄德海、张定浩他们这批青年批评家 , 两拨人坐在一起对话 。
“当时有一位前辈发言 , 讲着讲着就开始批评郭敬明和韩寒 , 也批评他们的粉丝 , 就在这时 , 我听到我背后传出一个非常小的声音说——‘谁说的’ 。 我回头一看 , 一个女孩子 , 应该是个‘90后’ 。 她那个声音非常微弱 , 但明显表达了对这个前辈发言的不认同 。 而我 , 就坐在这两种声音中间 。 ”
这个画面总会在不经意间闯入金理的脑海 , 与此同时 , 还伴随着一种惭愧的感受 。 “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的跟踪者和研究者 , 我本应该成为这两方面的桥梁 , 但当时我既没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告诉前辈为什么在他们眼里面那么不入流的文学能够拨动当下青年人的心弦 , 也没有告诉青年读者其实除了郭敬明与韩寒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 。 这本应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非常重要的任务 , 但两方面都做得远远不够 。 于是我就想 , 应该为这两方面的声音搭建起互相沟通的桥梁 。 ”
“望道”讨论小组就是这样的一个桥梁 。 金理说 , 小组专门追踪新人新作 , 有意避开了莫言、余华、王安忆等等已然完成经典化、能够用文学史坐标体系标定的作家 。
“反过来想想 , 王安忆老师刚刚出道的时候 , 也有很多她的同龄人在关注他 , 我的导师陈思和就与王安忆老师出过一篇对话 , 标题是:《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 。 这是当时文学现场中两个文学青年的对话 , 也是他们成长的起步点 。 后来王安忆老师每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发表 , 陈思和老师都有所回应 , 这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关系 。 ”在金理看来 , 同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扶持是特别动人的 , “这个传统应该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延续 , 这是我们讨论小组把谈论对象定在青年作家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