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幕作品是《滑》 。 编舞还是担当《眺》编舞的高成明 。 高成明说:“作品的结构是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 冥冥之中还有一种勾连 。 ”《滑》这一幕的表现方式 , 让现场观众为之震撼 。 舞者怕滑 , 这一幕就是让舞者滑 , 几米见方舞台 , 铺上白胶布 , 上面涂满油 , 制造一个容易滑倒的环境 , 华宵一就在油布上跳 。 “这很考验的 , ”华宵一说 , “舞者最怕滑 , 一滑就站不稳 , 也没办法借力发力 , 你怎么去克服、适应、融合 , 很关键 , 要花时间不断在上面磨” 。 华宵一在铺满油的白胶布上起舞 , 不断跌倒 , 不断奋起 , 身躯有时看似筋疲力尽 , 有时又昂然傲立 , 仿若人生旅程 。 没有人能顺利抵达终点 , 摔倒就再站起来 。 最后一幕剧 , 华宵一身体力量与情感张力表达 , 已到极致 。 每每到这一幕 , 她的眼泪随着音乐收尾和灯光转换 , 缓缓流下 。
她曾在微博上写下:“滑才是人生常态 。 每一次小心翼翼到平衡的喜悦背后 , 总会有新的失衡等待我们 。 滑从来都不可怕 , 只要身体里蕴藏积聚足够爆发的力量和信心 。 每一次的滑 , 是为了不滑 。 每一次不滑的历程 , 又是笑对再次滑的勇气 。 其实 , 从来就没有什么现世安好 , 所有的平静 , 不过是每次树欲静而风不止中 , 不断挣扎平衡的再一次出发 。 ”这是她对人生旅程的某种注释 , 某种解答 。
整部作品取名为《一刻》 , 她觉得 , “一刻”里蕴含太多内容:紧张、慌乱、不安、叹息、收获、拥有 , 种种情绪 , 都可以通过肢体去表现 。 “没有什么比舞动的身体更能表达生命的脉动 。 ”《一刻》是华宵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 。 她自己也担任制作人 。 跳舞之外 , 作为制作人 , 她承担项目所有环节 。 这部囊括多方主创的作品 , 她是最合适的协调人 , 惟有如此 , 才能真正表达自我 。 她将《一刻》看作自己的标签 , 她很在意的标签 。
制作《一刻》 , 华宵一遇到太多没有料到的问题 , 包括各种突发状况和阻碍 。 她发现 , 拼到最后 , 拼的已经不是技术 , 而是意志力 , “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住” 。 “跳舞也是 , 有些动作一开始觉得永远不可能完成 , 看起来根本不成立 , 但是编导会坚持 , 最后真的练出来了 。 ”与世界顶级编舞者合作 , 成为她生命中重要收获 。 “合作过程很愉快 , 彼此容易沟通 , 很多时间觉得心意相通 。 在他们身上 , 学习到最重要一点就是‘忘记自己’ 。 ”
《一刻》诞生四年来 , 经过迭代成长 , 华宵一称之为《一刻》PLUS版 。 2020年 , 她又在《一刻》中 , 加入一幕剧《山丘》 , 由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舞编导专业黄佳园担当编舞 。 作品《山丘》围绕“何处是高处”哲学命题 , 将人对“何谓高处”的困惑 , 转化为一次“不能停下”的奔走游戏 。 作品以粗线条语言形式 , 在人和椅子的关系构建中 , 营造出“停顿”那一刻的漫长思考与回味 。
回味剧幕中的道具椅子 , 华宵一有很多感触:“有的人拿来椅子 , 又拿走那些椅子 , 他们在舞台上来了又去 , 也是一种襄助 , 一种托举 。 ”她敏捷而细腻的感触力 , 总是随时随地迸发 , 但她更知道 , 如何妥善安置这些情感 。 一个舞者 , 需要有强大爆发力 , 情感丰富但不能泛滥 。 那些途经心田或湍急或缓慢的水流 , 她会去感受、觉察 , 待到表演时 , 便汇聚成滔滔江河 , 用身体语言表达出去 。 作为一名舞者 , 是幸福的 , 也是幸运的 , 她找到生命内在与外界的沟通方式 , 并乐此不疲 。
- 制造业|为什么发达国家制造业不行了,不香了?
- 茅龙|传播两项国家非遗文化 茅龙笔下的陈皮文化小品画展在江门举办
- 配音演员|中国配音演员现在都成为快餐行业?央视曝光0元配音速成班骗局
- 文物|文物界顶级专家,三次在古玩市场出手,为国家挽回三件无价之宝
- 国家|一首MV集合这么多温暖的面孔:再唱学雷锋
- 旧石器时代|国家文物局通报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要考古发现
- 陈章圆|给国家上交40斤黄金,竟意外找到国之瑰宝,自己却因此背井离乡
- 潘玉珍|贵州大山里这位老奶奶 走过十几个国家T台
- 国企|大学生迎来好消息,2022年国家电网招聘4.3万人,年薪均十万起
- 汨罗|这三位“王牌演员”一出手,就是一部大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