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二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岁寒三友图
八大山人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晚年已从小我中挣脱出来 , 超越了遗民情结 , 成为与大化同一的艺术家 。 从其名字的变化可看出心态的变化:在佛门里叫“传綮” , 是为了借宗教之地保存生命;走出佛门时自称“秃驴” , 心中在自嘲;晚年称“八大” , 所谓“八大” , 是“四方四隅 , 皆我为大 , 而无大于我也” 的“大我” , 这个“大我’ , 已将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合为一体了 。 其书画风格 , 早年的匀称均衡表现了内心的沉寂;第二阶段的夸张变形表现了走出佛门后的激越心情;而晚年风格的成熟完善则是其内心世界升华后的反映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清 八大山人 茉莉花图
成熟后的书画有着共同的特点 , 即凝重洗练、简朴自然 。 所谓“八大体” , 以简练含蓄为特点 , 是一种内美 。 晚年书法虽然保存了原来夸张的成分 , 但明显的变化是用笔由繁变简、寓方于圆 , 减弱顿挫 , 减少提按 , 达到了人书俱老、浑然天成的境界 。 绘画也是如此 , 八大山人早中期的绘画 , 虽已达到了造型奇古、布局开张的特点 , 但从笔墨上看 , 率意有之 , 凝练不足 。 到了70岁后 , 达到了以最凝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蕴 。 如同70岁后的书法寓方于圆 , 70岁后的绘画尽去圭角 , 凝练含蓄 。 如72岁的《河上花图卷》 , 绘画与书法都达到了凝重、洗练、朗润、雄浑、含蓄、空明的境界 。
以书入画不是八大山人的独创 。 由于书画用笔同法的缘故以及书法的笔法成熟早于绘画的史实 , 八大山人以前的画家已开始将书法的笔法运用于绘画 , 中国古代的画论也多借鉴书论 。 尽管不是独创 , 八大山人却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 。 三百年来 , 八大山人是以画家名世的 , 但人们往往忽视 , 他的绘画成就是以其书法的深厚功底为基础的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没有书法上的“八大体” , 也不可能出现风格独特的“八大画” 。 书画兼通的八大山人十分重视书画的内在联系 , 他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 , 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的主张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八大山人 1686年作 芝兰清供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252万元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 , 八大山人将篆书的中锋笔法用于行楷草书 , 避免了唐代以来楷书用笔强调起收两端而中部疲软的“中怯”之不足 , 探索出一条暗合晋人笔法又适合于行草运笔的路数 。 这是在书法系统之内进行的 , 作为画家的八大山人并未仅限于在书法系统之内搞化合 , 而是将其在书法系统的参悟运用于绘画系统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清 八大山人 孤禽图
八大山人的以书入画 , 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 , 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 , 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渗透到绘画中去 , 使绘画语言更加丰富 。 书和画虽然都属于视觉艺术 , 都有意象的因素 , 但分属两个系统 , 书法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 , 而绘画则要“应物象形” 。
八大山人既深知“书画道殊 , 不可浑诘” ,又意识到画法可以兼之书法 , 在创作实践中将书法的笔法和空间构成渗入绘画之中 。 八大山人的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晚年 , 在其早年的学习阶段 , 尽管书法和绘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但两个系统的联系不密切还属于各自为战 。 大约在60岁后 , 以书入画的迹象日益突出 。 他的以书入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行笔运用于绘画的挥写 , 二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 。 越至晚年 , 八大山人的绘画笔墨越显得朗润浑厚 , 这得力于把篆书含蓄有力的笔法融入绘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