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四 )


中国的书法及其理论 , 虽然成熟早 , 但到了后期 , 其发展势头不如绘画及其理论 。 写意画开始形成时 , 的确是借鉴了书法的笔法 , 但经过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发展 , 写意画的笔法和造型越来越丰富和成熟 , 特别是浓淡干湿苍润的墨法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 明代的徐渭、董其昌已在书法创作实践上吸取写意画笔法和墨法的营养 , 到了八大山人 , 则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 , 并在创作实践上向前大大跨了一步 。
八大山人以画入书主要体现在晚年的成熟期 , 可分为精神层次和技术层次两方面 。 在精神层次上 , 追求画意通书意 , 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进书法 。 八大山人愈至晚年 , 书法作品愈多 , 生命的最后一年 , 书法作品的数量超过了绘画 。 前面曾指出 , 八大山人晚年书法所谓的“临”“仿” , 实际是借别人的文字内容表现己意 , 把绘画的意趣通过书写表现出来 。
在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酸 , 在逐渐超越了小我的遗民意识后 , 晚年八大山人既不受佛门之约束 , 又看破了红尘 , 唯有艺术王国才是其理想的寄托之地 。 八大山人晚年的写意画 , 既有“隐约玩世”的幽默感 , 又有返璞归真的生命活力和稚趣 。 他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生命活力及稚趣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 , 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 。 他晚年所进行的是以画为书的试验 , 或者说书法是为了表现其写意画的另一种形式 。 八大山人晚年写了不少的行楷 , 80岁仍写小楷 , 晚年小楷字字如画 , 不急不躁 , 徐徐下笔 , 随手腕之转运 , 任心意而成态 , 字的结构中融入了绘画的意象造型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清 八大山人 柏鹿图
在技术层次上 , 八大山人善于把写意画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 。 他一生沉浸于笔墨的黑白世界 , 绘画作品很少着色 , 主要靠淋漓的笔墨说话 。 从其诗作及与友人的书札看 , 八大山人的情感世界是细致丰富的 。 与此前的徐渭相比 , 虽然两人都有“疯”的经历 , 但八大“疯”得有分寸 , 只是自己大哭大笑、手舞足蹈一番而已 , 没有伤害友人 , 没有给别人造成痛苦 。 两人在笔墨和构图的处理上 , 八大山人较为讲究 , 较为细致入微 。 八大山人的写意画虽造型奇古 , 却始终未脱离具体形象 , 其画在具象和抽象的关系上是和谐的 , 在致广大和尽精微两个方面都是到位的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清 八大山人 柳树八哥
八大山人从不信笔涂抹 , 越到晚年 , 越是以简练精妙的笔法塑造独特的形象 。 这些绘画上的内在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书法 , 使其书法的用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使剑一以术 , 铸刀若为笔 。 钝弱楚汉水 , 广汉淬爽烈 。 何当杂涪川 , 元公乃刀划 。 明明水一划 , 故此八升益 。 昔者阮神解 , 暗解荀济北 。 雅乐既以当 , 推之气与力 。 元公本无力 , 铜铁断空廊 。 ”
朱耷|鉴赏|八大山人:书画双修
本文图片

清 八大山人 1694年作 瓶菊图
诗中列举两个历史典故:一是三国时期的蒲元为诸葛亮铸刀 , 深悉蜀江之水淬火 , 才能造出斩断铜铁的“神刀” , 因此技艺精湛 , 故能分辨出蜀江水里掺了八升涪江水;二是阮咸听音乐 , 能辨出皇家乐官所制乐器比周时玉尺的标准短了一黍 。 他借此两典故说明书画用笔的微妙差别 , 并指出气与力的运用要得法 。 蒲元虽然无力 , 却能挥刀斩断铜铁 , 关键在于他有“神刀”在手 , 功夫到家 。 八大山人以蒲元铸刀和阮咸辨律的水平要求自己 , 并把绘画上的笔精墨妙渗入书法中 。 还应该指出 , 八大山人书法越到晚年越简练 , 简练是高度提纯 。 细观其用笔长短、欹正均有微妙的变化 , 达到了简练而丰富的高度 。 如果说这是“笔精” , 那么“墨妙”则体现在浓淡苍润的变化上 , 如74岁所书《临河集叙》 , 墨的浓淡随笔而走 , 于淡墨中写出苍润变化 , 明显借鉴了写意画的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