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元青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本文图片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中国古董瓷器中 , 元青花仿佛神一般的存在——以“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代表的元青花 , 屡屡在全球拍卖场上创造价格神话;以“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代表的元青花 , 多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 , 尽管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 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却不过70年 。 元青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 也留下难解的谜题 , 有待学界一一发现 。
——编者
元青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本文图片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衔环盖罐 , 高安博物馆藏
元以前 , 中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 , 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 。 到元时 , 马背上蒙古民族“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 , 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 。 这就是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 。 在元之前 , 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 ,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 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 , 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 从元青花始 , 中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 , 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 , 赢得世人追捧 。 然而 , 人们很快发现 , 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 , 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 所有文献都认为 , 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 , 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 。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 , 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 , 也支撑此观点 。 直到1952年 ,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 , 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 , 并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公认 , 并定名为“至正青花” , 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 有一种说法称 , 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 , 其中200余件在国外 , 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 , 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
元青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本文图片

元景德镇青花莲瓣形盘 , 上海博物馆藏
元至正前后用于陶瓷呈色的苏麻离青 , 颠覆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
苏麻离青 , 也有叫“苏泥麻青”“苏渤泥青”“苏泥渤青”的 。 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 , 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官窑 , 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 , 永乐、宣德间 , 内府烧造 , 迄今为贵 。 以苏麻离青为饰……”
苏麻离青作为呈色料 , 用于陶瓷装饰 , 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杰出的青花品种——元青花和永宣官窑青花 。 它来自古代波斯地区 , 也有说来自南洋苏门答腊的 。 大约在元至正前后 ,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 , 成功地将“苏麻离青”应用于陶瓷呈色 。 以白瓷为地 , 以苏麻离青作料 , 于釉下彩绘花鸟、灵兽和人物 。 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 , 至此来了个颠覆 。 东方的青花 , 原来可以如此浓烈 。 元朝书生与西域人 , 在陶瓷审美观上 , 找到了共同点 。 十四世纪中叶 , 景德镇工匠们使用商人从中东贩回的苏麻离青 , 烧造出了亮丽的青花瓷器 , 卖到中国各地 , 东南亚 , 甚至更远的中亚地区 。 青花替代影青成为景德镇的主流产品 。
苏麻离青的最大魅力 , 在于成就了明亮鲜艳的元代“至正青花” 。 至正(1341-1368) , 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的年号 。 当时统治者的政权正在走下坡路 , 江南多地遭致割据军阀和民间力量的反抗 。 景德镇的千年窑火 , 能在各方战事的间隙存活下来真是奇迹 , 并且 , 青花大放异彩 。 南方的汉族军阀和白莲教徒们 , 将青花虔诚地供奉 , 在一般的日常审美之上 , 又赋予了青花瓷纯洁的精神意义 。 从至正十一年起的二十年 , 景德镇一直陷于战争的旋涡 。 瓷都的地位并未因此削弱 , 相反还得以在战争的缝隙里 , 逆势生长 。 天下人都知道青花瓷是当时最厉害的中国制造 , 能带来丰厚的贸易收入 。 那些过路强人 , 需要军费 , 需要青花瓷 。 周边战事很火 。 瑶里、湖田炉火也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