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背”出来的百年民俗技艺:“背杆”在民间“焕发新生”

技艺|“背”出来的百年民俗技艺:“背杆”在民间“焕发新生”
文章图片

图为忍字口背杆表演现场 。赵亮 摄
中新网唐山3月20日电 题:“背”出来的百年民俗技艺:“背杆”在民间“焕发新生”
作者 白云水 孟潮
早饭过后 ,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尹庄乡忍字口村里 , 一阵清亮的唢呐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平静 。 村民们知道 , 即便不在年节 , 这里的背杆艺人还是会偶尔拿出家伙和行头 , 练上一练 。
忍字口村位于迁西县东部 , 背靠燕山、依滦河岸边 , 世代依滦水而居 。 这里民风淳朴、民众热情好客 , 此间独特的庙会传统和生活习俗 , 使忍字口背杆成为其中的典型 。
【技艺|“背”出来的百年民俗技艺:“背杆”在民间“焕发新生”】忍字口背杆起源于清朝 , 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 它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民间花会形式 , 主要道具是一副上下可以嵌合的铁架子 。 表演时 , 铁架下部缚于扮戏剧人物的体壮男子腰间 , 架上缚1至3个扮戏剧人物的儿童 。 背杆的人叫下角儿 , 缚在上面的小孩叫上角儿 , 上、下角儿配合 , 随着鼓点踏着碎步进行表演 , 场面热闹精彩 。
技艺|“背”出来的百年民俗技艺:“背杆”在民间“焕发新生”
文章图片

图为忍字口背杆表演现场 。赵亮 摄
当日 , 站在这一群背杆艺人中间表演的人叫李国军 , 今年49岁 , 是地道的庄稼汉 。 受父辈影响 , 李国军从小就喜欢吹唢呐 , 既是背杆技艺的传承者 , 也是这里背杆会的“会首” 。 2018年 , 他被认定为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忍字口背杆”的代表性传承人 。
“现在经常演出的内容有《秦香莲》《二度梅》《武松打店》《孟良搬兵》《拾玉镯》《芭蕉扇》《王老道捉妖》等 , 每年的花会展演中 , 背杆总是备受青睐 , 博得最多喝彩 。 ”李国军介绍说 , 听村里老辈人讲 , 这里的背杆艺人们常被邀请走出去表演 。 到了20世纪80年代 , 忍字口背杆参加的各类民间活动更多了 , 还开始在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获得佳绩 。
这些年来 , 除了带领背杆表演团队献上精彩演出 , 李国军还带出20多名徒弟 。 忍字口背杆的第六代传承人李浩宇是李国军的儿子 , 也是一名唢呐专业的大学生 。
技艺|“背”出来的百年民俗技艺:“背杆”在民间“焕发新生”
文章图片

图为忍字口背杆表演小演员正在化妆 。赵亮 摄
“从小耳濡目染 , 对背杆的感情很深 , 大学选择相关专业也是想继续传承这项技艺 。 ”李浩宇说 , 他想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 将背杆表演融入一些现代元素 , 借助更多媒介去宣传背杆艺术 。
李浩宇表示 , 古老的忍字口背杆演的都是旧时剧目 , 虽然经典 , 却很少出新 。 按照他们这代传承人的思路 , 想让忍字口背杆保持更强的生命力 , 更新剧目和表演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 “对老辈人来说 , 这可能是个大胆的想法 , 但对我来说却是个极具挑战且充满吸引力的事情” 。
如今 , 忍字口村全村2500多人 , 即便不会背杆表演 , 也能哼出几段曲子 。 在忍字口村的村民看来 , 背杆是祖辈流传下来的 , 是全村割舍不下的精神财富 。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 未来把忍字口背杆带出国门 , 让全世界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 ”李国军满怀期待道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