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辽宁|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图片

钟立维说 , “每个刻瓷作品不管大小 , 都是纯手工技艺 , 件件都是孤品 , 不可复制 。 ” 钟立维供图
中新网沈阳3月21日电 题: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网采访人员 韩宏
“以瓷为纸、以刀代笔” , 数年间 ,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 , 在一凿一刻间将一幅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刻瓷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钟立维工作室聆听那些关于瓷器与文化交织的声音回响 。
“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丹青 , 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 , 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 钟立维说 , 钟氏刻瓷是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器上进行雕刻 , 人物、山水、花草、百兽等凡是能着于笔墨之物无不可“绣”于瓷器之上 , 呈现出“触有手感 , 观有笔墨”的艺术效果 。
【辽宁|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采访人员在钟立维的工作室看到了刻瓷版的《兰亭序》《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 , 这些作品看起来是画 , 用手触摸才发现每一条线都是一刻刀 , 刀刀神韵 。 谈及刻瓷 , 68岁的钟立维滔滔不绝 , 他说刻瓷是从皇宫走到民间的一个绝活 , 技艺流程十分讲究 , 由选瓷、打稿、雕刻、勾描轮廓颜色、研磨、着色、封瓷等工序构成 , 并综合运用钻刀法、双勾法、刮刀法等多种刀法 , 表现画面的明暗、远近等透视效果 , 从而达到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的意境 。
辽宁|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图片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 。钟立维供图
俗语称 ,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 钟立维说 , “要想把瓷刻艺术做到极致 , 不仅要有扎实的工笔画功底 , 还要在书法上有造诣 。 刻瓷不像绘画一样可以修改 , 讲究耐心、眼力、精力、手力精妙配合 , 多一分瓷盘碎裂 , 少一分没有效果 。 ”如今 , 钟立维的手因为长期拿刀满是老茧 , 他说磨出的水泡像针扎一样疼 , 有时几天都拿不起刀 , 但他始终咬牙坚持 。
“‘坚持’也许正是这门技艺传承下来的精神意义 。 ”钟立维说 , 作为钟氏刻瓷的第三代传承人 , 他从小在外公和母亲叮叮当当的刀凿声中长大 , 从最初的好奇好玩到带着对刻瓷技艺的感悟钻研瓷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扬 , 是坚守和情有独钟成就了今天的他 。 钟立维的刻瓷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在第六届(长春)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荣获金奖 , 作品《簪花仕女图》荣获第二届东北亚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
据介绍 , 钟立维的作品以中国传统福禄文化、人物肖像以及名人书画等题材为主 , 每一幅作品都包含着他对刻瓷技艺的极致追求 。 其中 , 长10.08米 , 宽0.4米的刻瓷作品《富春山居图》是他的得意之作 , 该作品荣获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 他说 , 这幅作品是他与女儿刻了百万刀 , 用了13块瓷板花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刻出的合璧图 。 从书法、绘画到印章 , 可以说这件作品把他的刻瓷技艺都展现出来了 , 他希望自己可以用严谨的手法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还原出来 。
“每个刻瓷作品不管大小 , 都是纯手工技艺 , 件件都是孤品 , 不可复制 。 ”钟立维说 ,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 就是成功者 。 ”
从少年刻到白头 , 如今年过花甲的钟立维心中一直萦绕着关于传承的思考: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 。 钟立维说 , “人在手艺在 , 人不在手艺就没了” 。 为了能让钟氏刻瓷更好地传承下去 , 他在大学授课 , 每年基本上可以培养出两名研究生 , 并指导学生做好以刻瓷为选题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