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闪电评论丨创新驱动让“山东手造”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最近一段时间 , 山东手造频频亮相 。 无论是两次走进世博会的莱芜锡雕 , 还是先后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巨野工笔牡丹画 , 抑或是占全球风筝生产总量逾70%的潍坊风筝 , 都让人们体验到包容万象的山东手工技艺魅力 , 感受到齐鲁大地上传承千年的生活美学 。
非遗文化|闪电评论丨创新驱动让“山东手造”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图片

穿越历史烟尘 , 经过岁月洗礼 , 传统手工艺品中酝酿出的生活美学 , 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 。 在一针一线、一瓦一瓷之间 , 传递出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 , 和实用、温暖的生活态度 , 绿色、自然的生存方式 。 “山东手造”的推出是齐鲁大地“本土审美”的苏醒 。 从淄博陶琉、莱芜锡雕的精雕细绘、精益求精 , 到潍坊风筝、临沂柳编中独树一帜的生活智慧 , 再到鲁绣的别出心裁、黑陶的千锤百炼 , 世世代代山东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执着 , 偏毫厘不敢安 , 千万锤成一器 , 让每一件传承至今的手工艺品不仅传承了文化 , 更是播种了精神 。
众所周知 , 山东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底蕴 。 这里不仅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更是非遗大省 。 根据公开报道 , 山东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 , 国家级名录186项 , 省级名录1073项 , 另有市级和县级名录近17000项 , 总量居全国前列 , 为打造“山东手造”品牌提供了强大支撑 。 如今 , 越来越多的山东非遗文化正以新的形式绽放异彩 , 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 为提升乡村软实力赋能增势 。
非遗文化|闪电评论丨创新驱动让“山东手造”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图片

用创新力量助力“山东手造”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惟保守也 , 故永旧;惟进取也 , 故日新 。 手艺 , 也是守艺 。 守住传统文化的底蕴 , 实现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传承 , 文化传承必须注重与时俱进 , 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非遗保护和传承 , 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 而应具备匠人之心、创新之意 。 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 “山东手造”保护要力求创新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一些“山东手造”非遗传承人离世 , 也有的非遗载体、技术存在不易保存 , 导致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 。 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和数字手段 , 通过编辑、出版图书 , 制作纪录片、慕课、短视频 , 开展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记录 , 建设非遗资料多媒体数据库 , 让非遗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优质供给中保护、传承 。
非遗文化|闪电评论丨创新驱动让“山东手造”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图片

坚持“山东手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文化|闪电评论丨创新驱动让“山东手造”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 , 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 , 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 , 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 近年来 , 我省各地深入挖掘优秀非遗资源 , 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 , 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 。 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于红尝试把剪纸、木刻、国画等技法融入过门笺的设计和制作中 , 并以“莒文化”为题材制作精品剪纸 , 接轨文化旅游产业;潍坊风筝这项两千多年前从墨翟手中飞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已经有了一方实践答案 。 2020年潍坊风筝与游戏产品《王者荣耀》联动 , 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 , 拉近了非遗和公众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