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群|今日批评家|刘铁群:慢下来,阅读吧( 二 )


沈从文说 , 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 。 同样 , 文学批评也应该贴着作品写 。 贴着作品写就需要通过精读和细读回到文学本身、回到审美体验 。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 , 语语悟其神 。 ”钱钟书说:“化书卷作吾性灵 , 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 。 ”今天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阅读境界?在各种压力和各种因素影响之下 , 很多文学研究者手忙脚乱、无暇细读、匆匆写作 。 各种论文、专著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了 , 但文学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 远离文学的批评不能给文学带来生命 , 不能给作品带来生命的批评本身也不具有生命 。
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条大路上 , 有一条标语:“慢慢走 , 欣赏啊!”它提醒旅游者不要因为匆忙赶路而忽略了美丽的风景 。 旅游如此 , 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 “八千里路行得急 , 误了多少风月” 。 而当我们匆匆翻书 , 匆忙写作的时候 , 又忽略了多少审美体验 。 所以 , 慢下来 , 阅读吧 。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
批评家印象记
铁群印象
黄伟林
在我教过的年级中 , 1992 级是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一个年级 。 我给他们上课的时候 , 正当而立之年 , 还算风华正茂 。 每次上完课 , 都有一群学生上到讲台 ,七嘴八舌与我讨论问题 。 此番情景 , 之前没有过 , 之后也不再有 。
铁群是这个年级的学生 , 我甚至还记得她上我这门课时的座位位置 。 应该是我的左前方靠前的几排 。 不过 , 我可以肯定的是 , 她从来没有到讲台上与我讨论过问题 。
在课堂之外 , 我也没有与铁群有过任何往来 。
但铁群却是1992 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 。 这深刻印象 , 来自她在课堂上的一次即兴发言 。
当时的话题是金庸 。
为什么是金庸呢?
我很喜欢金庸的小说 , 大多数金庸小说我都读过两遍以上 。 我曾经在学校作过一个金庸主题的讲座 , 但那是1992 年以前 。
那天 , 现在回想 , 可能我是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谈论他们喜爱的当代作家 。 已经有几个同学谈论了几个作家 。 这时候 , 左前方较前位置 , 铁群表示了她要发言的意愿 。
她站起来 , 陈述她阅读金庸小说的感受 。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几句话是:“中学时代 , 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金庸的小说” , “我们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哭 ,一起经历悲欢离合 , 一起体验磨难和成功” , “我们是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相伴着成长的” 。
当时她语速很快 , 脸涨得通红 , 但吐字清晰 , 句子流畅 , 发言内容称得上精彩 。 因为传达的是真情实感 , 很能得到课堂上一百多名学生的认同 。 她发言的时候 ,课堂上没有其他的声音 。
有一次在广州 , 与一些作家和高校教师在一起聊天 , 我生动地说到了金庸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 因为当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铁群这次课堂发言的情景 。
除了那次课堂发言 , 铁群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其他印象 。 甚至在她成为我的挚友汉波的女朋友之后 , 我仍然没有与她有任何往来 。 在我的心目中 , 她是一个天分很好、学习勤奋 , 但又腼腆单纯的好学生 。
后来她去兰州大学攻读硕士 。
印象中 , 她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金庸 。
之后 , 她又考上了河南大学的博士 。 如果说她硕士读得一帆风顺 , 那么 ,攻读博士 , 对于她多少是一个挑战 。
有时候会听到她当时的男友、后来的先生汉波说起她面对的挑战 。 她的博士论文做的是民初通俗文学杂志《礼拜六》研究 。 为了做论文 , 她必须阅读全部大二百本的《礼拜六》杂志 。 这个将近一百年前的杂志尘封在京沪江浙等地的图书馆里 , 多年来无人问津 , 在经历了无数岁月沧桑之后 , 等来了这个曾经与金庸小说人物一起成长 , 名字中暗含了侠骨柔情的女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