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脉脉林凡“开喷”,BOSS直聘慌了?猎聘输了?( 二 )


庞大的市场规模背后 , 是更多的企业对高端人才有更多需求 , 同时也愿意为招聘高端人才付出更多的费用 。 这将为众多招聘平台提供广阔的掘金空间 , 也是吸引脉脉等平台入局的主要动力 。
中国在线招聘平台前三分别为前程无忧、BOSS直聘和猎聘三大玩家 , 合计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 。 相对来看 , BOSS直聘和猎聘两家后起之秀更具有典型性和成长性 。

市场定位上 , BOSS直聘主要以蓝领和初级白领为主 , 累计服务认证求职者高达1.132亿人 。 在认证企业中 , 员工数少于100人的中小企业占比达到84.6% , 盈利模式主要是为这些企业提供线上招聘服务 , 然后收费 。
猎聘则一直聚焦在中高端人才招聘这一细分赛道 , 同样的 , 其盈利模式也是主要向企业主收取招聘服务费 。
眼下 , BOSS直聘市值达到802亿港元 , 远高于猎聘的64亿港元 。 去年前三季度 , BOSS直聘营收为34.2亿元 , 高于猎聘的20.1亿元「1」 。
按照常理 , 高端招聘领域需求大、掘金空间广阔 , 猎聘市值和营收跟BOSS直聘的差距应该不会这么大 , 为何反而占据下风呢?
解答出这个谜题 , 将对脉脉进军高端招聘之路产生价值启示 。
而答案 , 就藏在互联网招聘的本质里 。

透视“高端化迷局”
互联网招聘平台经常用各种营销策略包装自己 , 但本质上它还是非常传统的生意 。
最终的目的 , 就是完成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的撮合 。
这种撮合看起来简单 , 但其实是非常复杂 。 因为跟电商里的“人找货”或者“货找人”不同 , 招聘撮合的是“人找人”这一过程 , 而“人”往往是不确定性最高的因素 , 所以市场上经常出现“招人难”和“求职难”并存的“结构性错配”难题 。
开年以来 , 广东沿海等地许多制造企业和外贸企业都在扩大招工规模 , 有的企业甚至专门雇十几家招聘公司帮忙招人 。 然而 , 这种热潮的反面是内地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 , 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长期维持在1.0以上 , 也就是说需求大于供给 。
这种“结构性错配” , 一方面在于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跑滴滴 , 也不愿意去工厂 , 另一方面也源于信息差造成的供需不对等问题 。
在高端人才招聘领域 , 这种“错配”更为明显 。 因为在这块领域里 , 匹配更为复杂 , 隐性的需求更多 。
相对来看 , 高端人才在求职或者跳槽上更为“傲娇” 。 就像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一样 , 高端人才更愿意被主动发掘和联络 。
脉脉人才智库数据显示 , 年薪30万以上的中高端人才更倾向于被发掘 。 随着收入增加 , 他们主动求职的意愿逐渐降低 。 年薪100万以上的职场人中 , 超半数被动求职 。 在蓝领或者初级白领招聘市场恰恰是相反的 , 求职者相对更为主动 。
正是这份“傲娇” , 让高端人才的应聘决策周期更长 , 眼光更为苛刻 。 数据显示 , 年薪50万~100万的职场人中 , 超过1/4求职决策期超过2个月 , 而在年薪100万以上的职场人中 , 这一比例增加到了40% 。
更为被动的求职和更为漫长的决策期 , 其实让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的匹配更为复杂 , 非标和隐性条件更多 。 因此 , 高端招聘通常需要猎头进行人工匹配 , 不懂人性的算法往往会失灵 。
在此局面之下 , 猎聘打造出B(企业)-H(猎头)-C(求职者)的模式 , 用大量猎头去接触高端人才 , 相对能够提高高端招聘市场里的匹配效率 , 是位优质的“撮合者” 。
然而 , 它却不是位赚钱好手 。 在各个行业里占据高端细分赛道的选手 , 往往具有较高的净利润率 , 说白了就是赚钱能力 。 比如 , 茅台净利润率超过50% , 苹果的净利润率超过20% , 但是猎聘的净利润率仅为个位数 , 甚至低于BOSS直聘和前程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