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

_原题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
采访人员 武少民 靳博
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一道道精心细致的工序之后 , 一张活灵活现的杨柳青年画热热闹闹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 平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 。 这是纪录片《过年的画》开头的一幕 。
这部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西青区委联合出品的5集纪录片 , 讲述了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 “非遗保护 , 需要我们关注”“盼着过年 , 张贴年画的场景历历在目”……随着纪录片的热播 , 留言和热议随之而来 。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明代 , 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 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工序流程 , 体现出其独特的刻、绘结合的工艺特色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 , 制作、形成它们的技术和历史才是真正的非遗 , 制作年画的非遗技艺 , 就是通过年画那张纸来承载的 。 ”《过年的画》顾问陈雍表示 。
成长于杨柳青古镇的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老先生 , 将一生献给了杨柳青年画的发掘保护 , 即使走向人生的终点 , 最惦记的还是“那张纸” 。 孙子王进接过爷爷的接力棒 , 搜集整理了6000多幅杨柳青年画 , 多次无偿送展 , 只为让大家看到真正的杨柳青年画 。
杨柳青画社的雕版师傅刘杰 , 至今用的还是30多年前踏进这一行时 , 师傅为他亲手做的两把月牙刻刀 。 一张张年画背后 , 是对艺术的精研沉潜 。 在传统技艺的精进发掘之路上 , 刘杰倾注了毕生心血 。
7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 , 是霍氏古一张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 。 他说:“祖上做了近百年的年画 , 到我这辈儿不能断了 。 ”为了赓续技艺 , 他从打铁做刻刀、选购颜料宣纸的环节开始 , 将杨柳青年画的“产业链”重新串联起来 。
《过年的画》刻画了30多个饱含情感、充满张力的人物故事 , 其中既有非遗传承人、艺术院校师生 , 也有年画老店后人、新一代年画工作者 。 该片以严谨的历史考据、真实的创作细节和温暖的艺术情感 , 呈现出当下对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 。
“这部作品展现了浓浓的乡愁 , 一代代守望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求 。 ”该片总导演祖光表示 。 该片总撰稿、执行导演张玲感慨 , 两年多的摄制过程中 , 自己和团队成员曾经数次泪洒拍摄现场 。
【传承|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我们要正视非遗和当代生活存在的‘时差’ , 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列 。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 , 非遗如何守正创新 , 是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 。 ”张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