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也是中国山水画最常表现的题材之一 。 人生之中 , 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古往今来 , 有多少诗篇写尽了离别之情 , 有多少幅画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 。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 朱彝尊出京时 , 王翚以一幅自己所画的山水相别 。 朱彝尊作诗道:“王郎五载一相逢 , 写出云峦别思重 。 仿佛摄山风月夜 , 秋窗同听六朝松 。 ”离别造成的两地相隔 , 通过一幅山水画作为纽带把两人连接了起来 。 清代画家王原祁曾仿元代画家高克恭笔法作画一幅 , 送给被他称为松来的先辈 。 王原祁在题款中写道:“先辈松来将为楚游 , 出侧理索画 , 写此入奚囊中 。 潇湘夜雨 , 与湖南山水恰有关会 , 出以房山法 , 更见元人佳趣尔 。 ”可见 , 王原祁送给这位前辈的画作 , 不仅在内容上通过潇湘夜雨来让对方感受到他的送别之意 , 而且在画法上也作了精心的选择 。 送别一类的中国山水画 , 也有相对固定的程式 。 通常 , 我们首先会看到画面前景中的人物 , 他们站在告别的此岸;其次 , 我们会随着离别之人的方向被画家引向遥远的彼岸 。 往往 , 此岸象征着当下 , 而彼岸则象征着未来 。 比如明代画家沈周的《京江送别图》即是离别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 这幅画是沈周送给即将远到四川赴任的叙州太守吴愈的作品 。 画面描绘了众人与朋友长揖而别的情景 。 但画家并未着力去刻画人物 , 而是用大量笔墨营造了一个此岸和彼岸的世界 , 郁郁葱葱的林木掩盖了离别的伤感 , 让观者进入画家营造的山水世界中 , 去体悟远方和未来 。 在画中 , 彼岸不仅是一个象征着远方的空间概念 , 更是象征着未来的时间概念 。 多年以后的我们 , 在欣赏这幅画时 , 即使不知道沈周和吴愈的故事 , 但看到画面 , 依然能够体味到送别时的依恋与祝福 。
除了主题、相对固定的模式、类似的象征物之外 ,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还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 。 想要欣赏画家透过笔墨所传达的意境 , 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法知识 。 笔墨是指对毛笔和水墨的运用 。 透过欣赏画面中的运笔和用墨 , 不仅能让观者判断出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 , 也能判断出画家的审美旨趣 。 中国文化讲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 作诗要让人能看出你是学杜甫还是学王维 , 作画也一样 , 要让人能看出你是宗某派、某家 。 所谓的宗某派、某家 , 最直接的是学图式 , 高一级的是学笔墨 , 更高一级的则是学审美的意境 。 影响深远的画家 , 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 , 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 但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图式和笔墨传达出来的 。 比如我们熟知的画家吴昌硕 , 他以几十年的时间深入学习《石鼓文》 , 并把从中学得的笔法运用到自己的画中 , 从而产生了一种被称为“金石气”的美感 。 不同的画家会传达出不一样的审美意境 , 有的俊秀 , 有的清雅 , 有的朴拙 , 有的浑厚 , 有的华丽……长期学习某位名家或某幅作品 , 便会不自觉地在每一笔中都蕴含着这位画家或这幅作品的审美意境 。 唐代张怀瓘在论书时认为:“文则数言乃成其意 ,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写文章要写出几句话才能表达清楚意思 , 而书法只需要写一个字便能让人看出写字人的心境 。 听起来有些玄妙 , 但当你长期浸润其中之后便能感受到他所言不虚 。 因此 , 当我们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 , 最值得玩味的便是画家的笔墨 , 以及笔墨所传达出的审美意境 。 透过笔墨 , 观众不仅能与画家心灵相通 , 还能与画家所仿、所学的更早的画家心灵相通 , 感受他们的高妙 , 提出自己的意见 。 透过笔墨 , 观众也能受到美的洗礼 , 欣赏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能感受雄强之美 , 欣赏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则能感受清幽之美 。 一幅画是一个人 , 一幅画是一个意境 。 观者既是在品画 , 也是在品人;既是在品味别人 , 也是在品味自己 。 在这个过程中 , 观者通过画家营造的山水世界 , 完成了一次卧游 , 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远行 。
- 国画|如何画好国画中的瀑布
- |70余幅珍贵浮世绘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
- 滑雪|“敬业福”其实具体指什么福?职场中的福利待遇最优配置是什么?
- 中国|东西问 | 哥舒玺思:荷兰语《红楼梦》翻译为何历时13年?
- 危难|中国吉林网特别“战疫”海报④拼尽全力守护你
- |永远不要高估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实际上我们什么都不是
- 穿衣搭配|500万人涌向体制内,上亿人灵活就业:中国年轻人就业两极分化
- 应届生|中国工商银行公开招聘8000余人,六险一金待遇佳,应届生不容错过
- |钱币赏析:《常平五铢》北朝钱币之一 中国古泉的华美乐章
- 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的中国》—读书笔记导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