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守护民间美术 传承文化根脉

【热点观察】
威风凛凛的龙头蜈蚣风筝、憨态可掬的彩塑娃娃、精致绝伦的剪纸窗花……为期一个月的“国风有形——中国美术馆虎年迎春民间美术精品展”近日落下帷幕 。 这次展览展出的年画、剪纸、皮影、彩塑、风筝等民间美术作品 , 展现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与风俗 。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 , 体现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 。 民间美术亮丽的色彩、朴野的形式、精巧的制作 , 叙说着多彩的中国故事 , 形成了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基本内容 , 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记忆 。
然而 , 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 , 人们记住的多是帝王将相和士大夫艺术家 , 那些创作了丰富多彩美术作品的民间美术家 , 往往连姓名都很难留下 , 只能以“百工”“工匠”这些集体身份 , 栖身在历史的角落里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民间美术家的参与 , 乡村振兴、乡村美育等离不开民间美术的赋能 。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 , 我们不仅要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 , 更要思考如何激发民间美术的活力 。
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 , 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 , 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既具有实用价值 , 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 。 譬如 , 一个刺绣荷包不仅造型美观 , 还有良好的收纳功能;一条雕花木凳 , 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又具备极佳的使用价值 。 而这些物品上的图案造型 , 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 , 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价值观念 。 时至今日 , 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 , 装饰、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 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历史上 , 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 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创作过程呈偶发性 , 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直接表达出来 。 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 , 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 。 传承至今的它 , 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 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 今天 , 我们欣赏那些“土味”十足的民间美术造型 , 其实是跟先民“对话” 。 近年来 ,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 , 不少专家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民间美术 , 甚至有人专门出资大量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 。
现代社会 , 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 , 还在于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 。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甚远 , 其实却有共通之处 。 民间美术的传承一直通过“手把手”的形式进行 , 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创作 , 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 这份纯粹无华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 。 目前 , 在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 , 民间美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 比如 , 中国联通的logo“中国结” , 设计灵感就来自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盘长结 。
正视民间艺人的生存困境
从古至今 , 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大都由国家供养 , 而民间美术从业者却只能自己“刨食” 。 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 , 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的人凭自己的手艺 , 能够挣得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 。 当机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 这些人却被逼到了历史的墙角 , 陷入生存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