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捍卫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之路

作者: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近年来 , 随着《大江大河》《都挺好》《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现实主义题材优秀电视剧的涌现 , 将大量观众重新带回电视银幕前 。 这些作品的思考点、关注点各有侧重 , 但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 在繁复丰盈的的现实中显示了深刻的迷惘与困惑 , 展示了从容的期待与希望 。 如今的现实主义创作如同步入中年 , 将激情潜伏于内心 , 少了花前月下甜言蜜语 , 多了默默守护遮风挡雨 , 内在饱满 , 质地温润 , 摇曳生姿 。
现实主义|捍卫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之路
本文图片

电视剧《人世间》海报
对社会热点深度介入和问题精确梳理 , 反映生存新生态 , 推动了现实主义剧作再度走高 。 影视评论人毛尖提出了“硬现实主义”概念 , 指出现实主义文学要对重大社会问题发起强攻 。 随着信息串联 , 人们生活背景越来越一体化 , 横亘在人们面前的“现实”从未有如此相似 , 现实已成为人们共同的“遭遇” , 现实禁锢下的苦乐引发人的共情 , 捍卫人之为人的权利 , 追求人类共同的幸福成为共同目标 。 以《山海情》为代表的脱贫攻坚剧 , 见证了扶贫者如何为苦难者注入挣脱的力量 , 激励他们与时代共呼吸;塑造了奋斗者的姿态 , 传递奋斗不息的民族意志 , 继而转化为不屈的生命力和诗意的讴歌 。 另一类是在差异化的生活中筛选民生话题 。 无论生活空间怎样隔断分流 , 人面对的总是生存的“澎湃的拘囿”(弋舟语) 。 电视剧《装台》则表现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草根族的生命力和耐力 。 他们充当社会基石搭建各种舞台 , 隐忍中的不安或惊恐暴露出生存的局促、精神的动荡 , 与生活的摩擦、缝合中建立共识——社会就是相互装台、补台 , 在“你服务我 , 我服务你”中找到和谐的生活圈 。 现实是由广阔的社会画卷与琐屑的个人生活共同组成的 , 当下创作者具备了处理琐屑的文学能力 , 能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选择的结合点 , 实现对现实忧患的文学性解读 , 突出文学的净化和感染效能 。
迅猛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取代传统的土地经验 , 熟知的土地文化经验正在加速远去 , 而土地建立的文化感知如何融入城市、新农村 , 历史经验如何被新时代接纳欣赏 , 这涉及现实主义创作血脉传承问题 。 当代现实主义创作者有着清醒的写作意识和责任担当 , 他们不以喜剧化的预定来构思历史经验的书写 , 相反越来越多以悲怆的情调叹息人世艰难 , 在灵魂跋涉中展示温柔敦厚的艺术人生 。 《乔家的儿女》演绎了三十多年间乔家儿女与生存环境搏斗的故事 , 剧作看重家的建构 , 从群落祠堂到悬浮的独立空间体 , 从神性、德性走向人性 , 家的外在形式简单了 , 但亲情变得更纯粹 , 温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 《人世间》写周姓普通人家生活意识的体悟 , 偏见约束的挣脱 , 代际间情感的滋润与扶持 。 剧情的留白和缄默 , 人物性格的延宕和含蓄 , 表现了旧灵魂退场的痛苦 , 新灵魂由颤栗走向诚与真 。 旧时光的沙漏已渗漏现实 , 与现实搏斗也许像西绪弗斯般的虚无 , 但创作不断发出虚妄的勇气 , 鼓励人默默倾吐激情 , 守护活着的意义 。
文学虽是多棱镜的 , 但也很难囊括现实的躁动 , 当现实主义传统朝着深刻性迈进时 , 形式的创新已不可避免 。 2022年初的电视剧《开端》开启了现实主义创作形式的新开端 , 在无限流叙事和时间循环中 , 一次次螺旋式的叙事如同滤镜 , 刷新现实的镜像 。 人的认知范围和道德标准不断扩大 , 价值与存在的思考不断被提高维度 。 《开端》把对现实的理解从具象的生活引向艺术的幻象 , 从明确的时间概念引向为不确定性存在 , 一块块人世拼图带给人们全新记忆和感悟;文学虚构性纠错功能告诫人们 , “我们有且只有一个现实” , 在现实面前没有旁观者 , 每个人都是现实意义的贡献者 。 游戏的叙事结构 , 有机会认识现实的宿命和自我的怯懦;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 , 提供了破解宿命的密码和觉醒的机会 。 实验性创作进一步廓清了现实主义的本质——关怀力和探索力的发现与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