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 二 )


2020年 , 82岁的刘书儒过世 , 在经历了“刻砖刘”的辉煌和低谷之后 , 刘挽云给了他欣慰和希望 。
让砖雕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艺术是永恒的 , 一张画 , 一块砖 , 只要保存好了 , 它永远在那里 。 ”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 刘挽云思考的不仅是将祖辈的技艺继承下来 , 还有如何在当今社会找到砖雕艺术存在的价值 , 让砖雕重新焕发生机 。
因为是半路出家 , 而传统的手工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 刘挽云决心去天津美术学院进修西方的雕塑技法 。
在天津美院学习的时间里 , 她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 , 也摸索着将一些西方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 她思考着让砖雕从凝固的建筑装饰走向生动的日常生活 , 重新回归大众艺术 。 刘挽云用青砖雕刻出了笔架、茶承、砚台等作品 , 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
为了让年轻人知道“刻砖刘” , 刘挽云多次在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 , 这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她不能只是一个手艺人 , 还要成为砖雕的研究者 。
刘挽云走遍了砖雕艺术繁盛的甘肃、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等地 。 走访中 , 刘挽云得知 , 清代天津漕运发达 , 不仅带来了江南的货物 , 还带来了南方的工匠及工艺 。 漕运、海运的发达使天津聚集了众多富商巨贾 , 他们大修宅邸 , 效仿江南盐商以砖雕作为建筑装饰 。 1907年修建天津广东会馆 , 刘凤鸣作为砖雕工匠 , 与诸多来自广东的木雕工匠并肩工作数年 , 南方雕刻技法对年仅18岁的刘凤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刻砖刘”家族引领的天津砖雕 , 形成了南北兼容、层次丰富、雕镂细密等技法特点 , 尤其以“堆贴透雕法”为全国独有 。
因为当年寻找青砖的经历 , 让刘挽云和山西、江苏、安徽等地的砖雕厂保持着联系 , 越来越多的砖雕界艺人知道天津“刻砖刘”有了女传人 。 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就会联系刘挽云 , 这样刘挽云就断断续续接到一些订单 。 她雕刻一个作品动辄两三个月 , 收入并不足以支撑生活 , 她就把以前收藏的书画拿去卖 , 用所得再去收藏全国各地的砖雕 。
刘挽云还有一个计划 , 就是将“刻砖刘”祖辈的作品 , 用全息扫描的方式 , 把数据保存下来 , 再通过高科技复刻 , 这样可以将这些在岁月中风化的砖雕作品还原并保存下来 。
身为女性 , 刘挽云发挥了女性细致敏感的洞察力 , 把传统砖雕融入现代生活 , 在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 , 打破砖雕作品的功能局限性 , 使砖雕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 。 她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
(本报采访人员 刘茜 陈建强)
【天津|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编辑: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