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中国的美术传统之一是追求“气韵生动”( 二 )


顾恺之所说的“神”是客观的“神” 。试举一例: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请画家韩干和周昉分别给自己画了一张肖像,大家都说画得很像 。郭子仪就把这两张画像挂起来,不知道哪张更好 。有一天,赵夫人回来了,郭子仪问:“你知道这两张画像画的是谁吗?”赵夫人回答:“画的是赵郎 。”郭子仪又问:“哪张像画得更像呢?”赵夫人说:“两张都很像 。但是,后画的那张像更好 。因为它不仅画得很像,而且能够表达赵郎的精神性格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实际上是“形神兼备”的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深刻的、全面的写实理 论 。
艺术史|中国的美术传统之一是追求“气韵生动”
文章图片
虢国夫人游春图 。
第三阶段:心画 。
【艺术史|中国的美术传统之一是追求“气韵生动”】唐宋的绘画,不管是范宽的山水画、赵佶的工笔花鸟画,还是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都成为写实绘画发展顶峰的标志 。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达到了顶点,便向反面转化 。北宋中后期,郭若虚提出“画乃心印”,苏轼提出“不求形似”,成为从写实走向写意、从模仿走向心画的开始 。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绘画中的“神”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 。苏轼的表兄文同是大画家,以画竹著名于世 。苏轼说,文同的《墨竹图》,不仅仅是对客观的竹的反映,而且是画家人格的表现 。苏轼本人的《枯木怪石图》,也是自己精神世界的表现 。在《枯木怪石图》中,那怪石笔意盘曲,好像凝聚着一团耿耿不平之气;那古木扭曲盘结,挣扎向上,好像冲天的浩然之气 。这幅作品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求形似,直抒胸臆,意趣高迈,画如其人,堪称文人画之典范,也是写意花鸟画开山之作 。
苏轼是第一个对形似提出尖锐批评的人,但他反对的形似是画工那样离开神似的形似,而不是一切形似,他对离开形似的作品也提出尖锐的批评 。而他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个批判形似的理论,一直到了元代,才在绘画作品中得到普遍的贯彻 。元代,心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
如此,中国的绘画,以元代为分水岭 。在元代之前,追求形似,师法造化;在元代之后,追求神似,表现心灵 。元朝由蒙古人统治,在汉族画家看来,无国可爱,无君可忠,生活是痛苦的,精神是悲观的,前途是绝望的 。但是,在元代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杀戮,没有死亡,没有流血,只有清风明月、平山秀水、梅兰竹菊 。著名画家王冕笔下的《墨梅图》《南枝春早图》,竟然是繁花似锦,千朵万朵,竞相怒放,生机盎然 。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这哪里是“天翻地覆”的元朝,分明是汉唐盛世;哪里是国亡家破的画家身世,分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应当怎样理解元代的绘画呢?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 。”什么叫作“写梅”?“写梅”与“画梅”有什么区别?写者,泻也,泻自我之情也 。王冕笔下的梅花,不是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对人民灾难的叹息、对前途迷茫的无奈,而是对纯洁心灵的宣泄 。只有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梅花,才能够表现画家那蔑视权贵、不慕名利、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的纯净心灵 。
军队可以被征服,土地可以被占领,但是,有一个领域既不能占领,也不能征服,那就是画家的心 。总之,心是中国绘画的灵魂 。明代董其昌说“一切惟心造” 。画中的气象氤氲,原是心中的灵韵磅礴;画中的古木萧疏,原是心中的高逸耿介;画中的一轮寒月,原是画家照耀万物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