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中国》提供观照传统的另一视角

历史|纪录片《中国》提供观照传统的另一视角
文章图片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海报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叙事结构 ,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勾连起历史的经纬 , 以思想、制度和文化发展即“何以华夏 , 何以中国”的文化叩问为主线 , “艺术化呈现了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 。
在这个颇不宁静的春天 , 这部纪录片电影般的画质、温厚沉浸的旁白、精妙悦耳的配乐、简约唯美的布景 , 既是对历史的一次回眸 , 也是对人心的一种慰藉 。 在历史褶皱处 , 在时代悬崖上 , 那些苍生中的卓然不群者 , 如李白、杜甫、刘秉忠、八思巴、关汉卿、海瑞、张居正、徐光启、张謇等 , 或以世事洞明之心智、经天纬地之功力挽狂澜于既倒 , 叩问民族命运的规则;或以转身成侠的故事 , 向渐渐驶离的世事航船丢出最后救赎的绳索;或以诗句与文章拥抱人心的无助和苍凉 , 映照着今天的世道人心 。
【历史|纪录片《中国》提供观照传统的另一视角】“我们感动于这些渺小又倔强的个体 , 能构建出如此厚重博大的文明!”当今天的观众写下这样的感悟时 , 厚重的历史与蕴藉在历史里的中国精神 , 正以一种生动而具象的方式让今人感知与思索 。

如评论家李敬泽所言 , 《中国》“不是王朝史 ,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史 , 这是精神史、心灵史 , 所选的 , 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展现的 , 是中国心灵的星图” 。 《中国》第二季用十集篇幅梳理从盛唐拐点到辛亥革命 , 纵览千余载思想源变 。
前五集分别为“惊变”“梦境”“大都”“市井”“臣子” , 叙述围绕着民族命运主线展开 。 以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的命运跌宕为开篇 , 依次呈现了唐代诗歌鼎盛、宋朝美学繁荣、元曲兴于市井等繁盛图景 , 也展现了元朝民族大融合、明代张居正改革等历史变迁 。
后五集依次为“季风”“大帝”“觐见”“实业”“革命” , 更多将一种多民族融合的专制政权视域与面向世界的开放眼光相结合 。 正如第六集的片名“季风” ,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 中外交流的大跨越就像季风一样吹进了中国读书人的书斋 , 也吹进了皇帝的朝堂 。 郑和船队下西洋 , 马欢的《瀛涯胜览》 ,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 康熙平定三藩……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中国》的影像中一一重现 。 其中的一条清晰脉络就是 , 读书人越来越“突破既定的道德伦理和政事为学问的藩篱” , 将目光朝向了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 中外文化的相互打量已在所难免 , 关于国家再造的整体性思考和制度建设也一直都在探索中 。
这部纪录片里中国成为“世界视野中的中国” , 则可能为观众提供了观照传统的另一种视角 。

“选角”是《中国》第二季的重头戏 。 本季的整体视域当然离不开“庙堂之高” , 正是因此 , 它在历史的真实性上做了不少考据 , 并充分调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 , 试图还原历史现场 , 让观众能够设身处地地与古人共情 。
当然 , 纪录片不是“正史” , 它的立意不在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 , 所以在“大一统”的叙事主轴外 , 《中国》第二季的角色遴选 , 对那些逸出或者偏离朝纲的“江湖之远”也满怀温情和敬意 。 在其多层面的叙事空间里 , 那些激扬文字的诗人、任性放达的狂士、归隐故土的名绅、护佑平民的文侠、交接异域的先锋都有着精彩的出演 , 其清晰的民间立场和朴素的市井色彩令观者印象深刻 。 这体现出创作者对历史上那些独异的生命个体的体贴和尊重 , 渗透出压抑不住的人本主义、民间本位思想观念 , 蕴意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