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社火映红故乡的脸庞( 二 )


|青未了|社火映红故乡的脸庞
本文图片

社火出窝后 , 每天都是锣鼓开道 , 上山爬洼 , 翻沟过渠 , 目的是到每家每户送祝福 , 保平安 。 当社火进了一个庄头 , 就有“打前站”的提前通风报信 , 这个庄头的人就会准备好水菜碟子和烟酒糖果等 , 集中起来摆在一个地方 。 社火队进了村子 , 先由村长领着去吃饭 , 吃完饭就一家一家挨着“降香” 。 如果哪一家要求社火队“耍一折子” , 社火头就会吩咐下去 , 社火队里每个人都会各司其职 , 准备表演 。 先表演的是秧歌队 , 秧歌队里的孩子都是放了寒假的小学生和中学生 , 有高个子也有小不点 。 表演开始后 , 大家从小到大排好队形 , 统一走“十字步”、变换队伍形状 , 一会儿走“龙形”、一会儿串“八字”;一会儿走“日月图”、一会儿变成“八卦图”、一会儿又走成了“折四门” 。 秧歌队走队形时 , 鼓声和锣声严密配合 , 打鼓的和敲锣的都是历年培养出来的高手 , 队伍踏着鼓点昂扬阔步 , 走得激情澎湃 , 众乡亲看得热情洋溢 , 喝彩声此起彼伏 。 群众们会一路追随社火队 , 直到把一个庄头的人家都走完 , 群众才会陆续散去 。 社火队里的孩子们大多穿着一色的红上衣 , 和一色的绿裤子 , 孩子们的脸上全部擦了厚厚的粉底 , 用毛笔画了眼影 , 眼皮和脸蛋都涂成淡淡的粉色 , 乍一看 , 每个小孩都像从戏文里走出来的“旦角” 。
当秧歌队表演完毕后 , 就开始“跑天官”和“搬三霄” 。 耍社火跑天官是必不可少的 , 社火进入村民家里表演时 , 东家端上香表跪在地下迎接天官(上元一品赐福天官) , 希望能给家里带来好运 。 那个时候 , 父亲年年都是社火队里的鼓手 , 鼓手打鼓那可是有规定的 , 有上路鼓 , 春官说词鼓 , 文戏鼓 , 武戏鼓 , 三合鼓 。 我是秧歌队里的“三霄娘娘”之一 。 “三霄”是传统神话名著《封神演义》中三个人物的总称 。 在社火中 , 由三个女孩装扮的 , 每个人把辫子盘在脑后 , 戴上凤冠霞帔 , 上身穿粉色衫子 , 下身穿绿色襦裙 , 当“黑虎将军”将手中的大刀挥到近前时 , “三霄娘娘”就迈着小碎步跟着往前走 , 一直到把三个“娘娘”都搬完了 , “黑虎将军”就会带领我们跑起来 , 边跑边舞动襦裙 。 这时 , 在外围观看的群众就会评头论足 , 说谁表演得好 , 谁表演得不好 , 而我们几个跑“三霄”的就会特别卖力地表演 , 生怕群众们说自己表演的不好 。
那时候 , 每天早晨 , 我和父亲就会早早来到“社火窝” , 太阳还没升起来 , 腊月的冷风把手都冻麻了 。 我们到场时 , 各路人马已经陆续到齐了 , 大家对演好一年一度的社火都是尽心尽力 , 各显其能 。 我所在的社火队是由我们本家三爷爷牵头 , 把附近三个社里的社火爱好者们组织起来 , 统一成一个社火队 。 我们的社火队属于新集乡刘大岔村一个兼秧歌、秦腔、眉户剧 , 弯弯腔等剧目为一体的小型乡村社火团体 。 每年年关 , 社火排练结束后 , 就是几天采排 , 从彩排开始 , 好几个生产队的群众们都会穿戴一新前来观看 。 当时社火窝子建立在蒲河岸边的代马川 。 三爷爷命人在代马川一个打麦场搭建了戏棚 , 这个戏棚是附近人家将准备拴牲口的木头桩子 , 或者准备建房子的房梁扛来搭建的 , 戏棚顶端用军绿色帆布罩住 , 在棚口顶端拴上一排灯泡 , 戏台两边各栽一根木杆子 , 绑上高音喇叭 。 彩排开始后 , 音乐班子坐在戏棚两边 , 有拉二胡的、拉板胡的、还有弹电子琴的;有敲边鼓的 , 敲锣的和打竹板的 , 那时候音乐班子和演员们大多都是代马川人 , 以马姓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