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社火映红故乡的脸庞( 三 )


【|青未了|社火映红故乡的脸庞】那几年 , 三爷爷组织的社火班子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秦腔演员 。 代马川好几个马姓男青年最后都入了镇原秦剧团 , 记得有一个叫马林的青年 , 在秦剧团和一位同样爱好秦腔的女子因戏生情 , 他们因为社火选戏中人成就了爱情 。 他们演出的秦剧有《白蛇传》《白玉钿》《玉禅泪》等 。 直到现在他们还活跃在舞台上 。 每年 , 赶上哪个乡镇过庙会演出时 , 总能看到他们两口子的身影 。
记得刚开始成立社火队时 , 没有演员 , 秧歌队也缺人手 , 三爷爷就到各社苦口婆心劝说乡亲们 , 希望他们积极参与 , 顺便动员群众们让自家孩子参加秧歌队 。 最后 , 三爷爷把许多民间秦腔爱好者都动员起来了 , 记得我们家对面红旗峁山脚下的刘姓人家 , 有好几个女孩子秦腔都唱的特别出彩 。 每年社火队表演节目时 , 都少不了她们 。 后来 , 社火队逐渐壮大 , 在代马川附近村落活跃了七八年之久 。 每一年社火队完成了“降香”任务后 , 就会到各乡镇去表演 。 社火队一般最先去的就是新集乡 , 接着是孟坝镇 , 有时还会从孟坝镇顺路去一趟太平镇 。 社火一旦去了镇上 , 就很有可能和其他乡镇的社会碰到一块儿 。 这样的话大家就不免有了攀比心理 , 我们一看人家的社会队有踩高跷的、有划旱船的、还有全身花里胡哨 , 耳朵上挂着红辣椒的“害婆娘” , 更有惟妙惟肖的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和唐僧师徒们 。 看着一对对“柳木腿”从我们的队伍旁边经过 , 我们的社火队像是自觉地感知到了“自惭形秽”的压力 , 连鼓声也小了下去 。 于是 , 我们社火队里的春官可就不乐意了 , 只见他把手里的野鸡翎子一挥说道:“正月十五闹元宵 , 走街串巷把香降 , 十里八社乐陶陶 , 大家原本是一家 , 是一家”!春官说完 , 鼓声咚咚地响了起来 , 其他社火队的人们便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 我们的春官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只见他隔空拱手 , 各社火队礼让点头 , 就各行其道去了 。
我小时候特别向往能学习秦腔 , 那时候我大概在小学四年级 , 记得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一年来了秦剧团唱戏 , 唱了七天七夜 。 我羡慕的不得了 , 每天晚上都站在戏台最近处 , 看演员们表演 。 那时候真的想当演员 , 回家就模仿 。 我跟爸爸说:我想去唱戏!爸爸不让去 , 他说是戏子是让人瞧不起的职业 , 唱戏的人去世了 , 是不让入祖坟的 。 这些我都没能听进去 , 依然渴望做个秦腔演员 。 记得社火队缺演员那会儿 , 三爷爷曾将好几个戏本拿给我看 , 希望我能领悟演唱技巧 。 那时候我大概十一二岁 , 对于戏文很难把握 。 记得最清楚的戏本是《秦香莲告状》 , 记得戏文里配了曲谱 , 而我不懂曲谱 , 只认得那些字 。 后来每天听别人唱 , 就跟着学了一段秦香莲告状片段 , 开始一句好像是:“包相爷坐上边 , 细听民言……”后面的就不记得了 。 学了一段“秦香莲告状”后 , 我便开始跃跃欲试了 , 期待着彩排那一天大显身手 。 结果 , 真到了那一天 , 三爷爷让我上台表演时 , 我却腿肚子抽筋 , 声音发抖 , 紧张地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唱不出来 。 最后被台下观看的群众起哄 , 我“哇”地一声哭着冲下了戏台 , 从此 , 再也没上过戏台 。
|青未了|社火映红故乡的脸庞
本文图片

家乡社火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 , 那时候 , 人民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 现在社火已发展成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 , 成为大众化的传统民俗艺术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