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一处有灵魂的风景|苗怀明读张岱《西湖梦寻》

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西历1671年8月20日 , 这一天张岱的心情很不平静 , 他用颤动的双手将这份不平静写进了新书《西湖梦寻》的自序里 。
如果将时光倒流三十年 , 此刻 , 人在西湖的张岱或许正在花红柳绿的苏堤漫步 , 或许正在景色清雅的西溪探幽 , 或许正在岣嵝山房苦读 , 或许正在龙井闲坐品茗……这样的场景曾经是他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 , 但如今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人生奢望 , 只有在梦中 , 他才可以重温旧日的这些美好时光 , 慰藉自己那颗已经凉透的心灵 。
康熙十年这个年份是打开《西湖梦寻》的一把钥匙 。 这一年张岱七十六岁 , 早已过了古来稀的年纪 。 那个被他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二十八年 , 新的王朝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 不管他如何抗拒 。 天地玄黄 , 时光荏苒 , 一切都已命中注定 , 不可改变 。
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一座中国文化的陈列馆
对一位风烛残年、心灰意冷的老人来说 , 此时此刻怎么还会有如此闲情雅致来写这本书?此前的感慨和思考不是已经在《陶庵梦忆》中说完了吗?还有什么让他如此割舍不下?
了解这一点 , 也就读懂了《西湖梦寻》 , 读懂了西湖 , 读懂了湖光山色背后的风景和沧桑 。
大明王朝灰飞烟灭之后 , 张岱也曾拿起刀枪 , 进行过一番徒劳的反抗 , 眼看大势已去 , 复国无望 , 转而从战场走向案头 , 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更为擅长的事情 。 他要用自己的笔墨为失去的故国也为自己保存一份历史 。 具体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写史的方式郑重撰写 , 其成果是《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另一种则是以文学的笔法感性书写 , 成果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 前者是一个王朝的历史档案 , 后者则是一个人的感性记忆 。 张岱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悲喜交加的时代 。 不过从后世的反响来看 ,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受欢迎 , 影响也更大 , 如今已双双成为文学经典 。
张岱|西湖,一处有灵魂的风景|苗怀明读张岱《西湖梦寻》
本文图片

张岱|西湖,一处有灵魂的风景|苗怀明读张岱《西湖梦寻》
本文图片

《西湖梦寻》的篇幅并不大 , 全书七十二则 , 除第一则总写西湖之外 , 一共写了七十一处西湖及周边的名胜 , 这是张岱眼中的西湖七十一景 , 是属于张岱一个人的西湖 。
问题在于 , 既然要抒发人生的万千感慨 , 写出那份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 , 为何不直抒胸臆 , 明白道出 , 反而要借助西湖这处山水胜迹?其用意究竟何在?答案还得从字里行间去找 。 可以说 , 这既是一种情感的选择 , 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
张岱|西湖,一处有灵魂的风景|苗怀明读张岱《西湖梦寻》
本文图片

[清]董邦达《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情感的选择是因为张岱一生都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 , 他的许多人生印迹和记忆都在这里 。 从其祖父开始 , 就在西湖置业 。 他从小跟随长辈在此生活 , 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 , 对西湖的熟悉程度并不亚于越中老家 。 对他来说 , 这里并非客居之地 , 而是自己的家园 。 他也多次到过南京、苏州、扬州等地 , 但都没有这样熟悉 , 感情也没有如此深厚 。
长期居住 , 日久生情 , 这不过是人之常态 。 更为重要的是 , 西湖的这七十多处风景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迹 , 这是属于张岱的风景 , 这是张岱一个人的西湖 , 也是他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 尽管这些山石树木、亭台楼阁都是客观存在 , 但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色彩 ,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 ,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西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