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何以成为诗歌发展的顶峰?( 四 )


一客行:冯老师 , 唐代的文人在什么时候写诗?为什么很多标题都是送某某去那里?
冯乃希:
唐代文人写诗的场合非常多 , 其中社交性质的场合占主体 , 比如路上偶遇、聚会宴饮等 。 您的观察很准确 , 送别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 , 很多诗人在这个情景里感触良多 , 对友人依依不舍 , 所以专门作诗相赠 。
|唐代何以成为诗歌发展的顶峰?
本文图片

澎湃网友NV3Ezi:有个问题一直不太理解 , 我们现在对古诗词进行解读 , 包括中小学教材上甚至还把各种意象固定化了 , 那么这样解读的内容究竟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者说我们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应该如何品读?
冯乃希:
我们现在对一首古诗词的理解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 。 作品本身的字面意思 , 由于古今生活经验和方式的差异 , 就容易发生变化 。 同时 , 历代点评家、编者的解读 , 在作品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 这也会塑造我们今天的理解 。 您提到的意象固定化的情况 , 往往是作品经典化之后出现的问题 。 也许最初一篇诗词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法 , 它可以是咏物、猜谜 , 也可同时表达爱情或闺怨 。 但这种多元又流动的意义会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变得固定 , 被纳入某种特定的解释当中 。 我认为 , 品读古诗词应当回到文本本身 , 从字词构建的情景、图像甚至声音本身入手 ,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美学特性 。
子非鱼啊:请问唐代写诗的人是否都是文人书生 , 或者达官贵胄 , 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子?远没有成为一项大众化的活动?
冯乃希:
现存的唐代诗歌的作者身份多种多样 , 其中主要是意图科举进仕的书生 , 但也有僧道、女性等 。 诗歌创作在文人之间变得流行 , 这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写诗、传诗、诵诗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 唐代的识字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 但显然与现代社会的识字率是不能比的 。 可以说 , 唐代的诗歌创作较以前有了更大地普及 , 但仍不是现代社会那样人人都参与的活动 。
|唐代何以成为诗歌发展的顶峰?
本文图片

温一壶月光下酒.:有人说现在我们所学习的唐诗 , 大部分是经过后人删改的 , 是真的吗?
冯乃希:
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流传过程 , 在这样的过程里 , 诗歌文本发生改变是很常见的事情 。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 , 唐代诗歌的流传主要依靠手抄和口头传播 , 这些复制方式充满不稳定性 , 很容易使文本发生变动 。 这种变动在唐代 , 甚至在作者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 到后世更是持续不断的 。 以韦庄《秦妇吟》为例 , 敦煌卷子中就有很多份抄本 , 每份之间都有些许差异 。 具体的讨论 , 可以参考《有诗自唐来》 , 书中有很详细的解析 。
长毛兔蓝蓝:为什么唐代格律诗如此注重韵律?
冯乃希:
实际上古代诗歌都有对韵律的重视 ,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式 。 比如《诗经》中大量出现的叠词(如“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楚辞》中以“兮”来连缀句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就是创造韵律的不同方式 。 到了唐代 , 诗句韵律规则变得更加明确 , 被普遍应用到五言和七言诗的创作中 , 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诗”这种诗体 。 格律诗 , 又叫“近体诗” , 这里的“近体”是相对于唐代人的“近” , 是对应汉魏六朝“古体”诗而言的 。 格律诗还可以再细分成律诗、绝句等形式 。 与其说唐代格律诗注重韵律 , 不妨说 , 正是因为唐代诗歌注重韵律 , 它们才获得了“格律诗”这一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