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清明特辑】一年最忆是清明‖王满堂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清明节|【清明特辑】一年最忆是清明‖王满堂
本文图片

一年最忆是清明
王满堂
风雨梨花寒食过 , 几家坟上子孙来?
又是一年清明节 , 又是一年扫墓时 。 亲人坟头的杂草该去清理了 , 积攒了那么多要向他们诉说的心里话 , 借清明节之际 , 可以娓娓地告知了……
清明节有微风 , 所谓“吹面不寒”;清明节有时雨 , 古人说“沾衣不湿” 。 今年仿佛例外 , 自3月30日起到4月1日 , 连续3个整天 , 冷雨一直在下 , 大有料峭春寒迎节至的意思 。
清明节|【清明特辑】一年最忆是清明‖王满堂
本文图片

然而 , “清明何处不生烟 , 郊外微风送纸钱”……在清明节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 似乎又当以感恩节去认知了 。
那不 , 人还未出发 , 眼前浮现的不是无数次去父母亲坟地必经的那一条条田间小路吗?还有那座不高的山峦 , 不就是要到达父母亲坟地前必须攀爬的“花果山”吗?耳边响彻的不是小路旁边农舍敞坝边汪汪的狗吠吗?小憩时坐在老表的院坝里看到的不是那蔚为壮观的满山果树、果花吗?
此时 , 正草长莺飞 , 樱桃该熟了 , 塔罗科血橙早就黄澄澄了吧?老表院坝前的月季烂漫了么?
【清明节|【清明特辑】一年最忆是清明‖王满堂】每年清明节 , 我们为人子女的都要去父母亲墓地祭扫 。 清理墓冢上的萋萋宿草 , 燃香焚纸 , 悉心地摆上供果 , 在袅袅青烟中叩礼问节……近年来 , 提倡无烟火祭扫 , 便以鲜花、纸花替代 。 尽管面对的是一堆青草葳蕤的坟冢 , 但祭神如神在 , 思亲则情随 。 因为 , 那种心诚所致的祭祀过程 , 总有内心的隐隐哀恸伴随 , 总有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浮现……
清明节|【清明特辑】一年最忆是清明‖王满堂
本文图片

记得母亲在世时 , 就曾以言传身教为我们作表率 。 她那时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胃病 , 但每逢清明节 , 却不顾病痛 , 总要亲自带着我们去给阿婆扫墓 。 阿公呢 , 不知当时处于何种考虑 , 把他的墓地选择在了一个叫“石王溪”的地方 。 离城太远 , 交通很是不便 。 即使在母亲身体健康的情况下 , 每年去一次阿公墓地 , 都十分不易 , 就不要说那时的母病子孙幼了 。 当心有余而力不足 , 便唯有以心遥祭 , 作心诚则灵想了 。
阿婆的墓地坐落在小城的皇都门外 , 那时没有公共汽车 , 每次去扫墓都是步行 。 我们的家原来是在小城上正街十字路南北向的一条巷子里 , 20世纪50年代末 , 曾经一度搬迁到东门附近的小巷内暂居 。
于是 , 那年那月的清明节 , 我们便从东门插到皇都门 , 然后沿着石板路翻过一个斜斜的长坡 , 过了观音寺后 , 横穿过马路 , 再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迤逦沿山沟而下 , 就看见阿婆的坟墓青草丛生着静立在沟底了 。 那时即便生活困难 , 但每年去给阿婆扫墓 , 除了焚烧些纸钱、点香燃烛外 , 母亲都要带上一些熟食作为祭品 。 而家乡的清明前后 , 正是嫩胡豆上市之时 。 因此 , 每次的祭品以“烙胡豆”(将生胡豆煮耙后用油炒)这类时新蔬菜作供 , 于没有“刀头”作为祭品的情况下 , 也就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了 。 那时 , 也许是少年的大脑空白较多的缘故吧 , 至今 , 我的脑海里总是生动地浮现出那时母亲一手杵着拐杖 , 一手提着一个“猪腰子”形状的竹篮 , 里面的祭品用一块老蓝布覆盖着 , 后面紧跟着我们几个年幼子女的“清明上坟图”来 。 而岁月流逝经年 , 那幅图画却一直定格于我的脑际 , 每当清明节至 , 它便那般清晰而哀恸地浮现 , 并在眼前栩栩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