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炉子谈两宋官窑( 三 )


本文图片

|从一件炉子谈两宋官窑
本文图片

|从一件炉子谈两宋官窑
本文图片

灰色胎 , 胎骨匀薄 , 釉层较厚 , 釉呈灰青色 。 外底留有五个支钉痕 。 与南宋早期鼎式炉相比 , 胎釉特征、审美风格区别明显 。 此外器式上也有一定差异 , 如此炉为唇口 , 无沿 , 南宋早期炉则有窄沿 。 两者支钉风格类似 , 但这件北官炉的支钉痕显得更大 。 综合龙泉窑多例支钉标本来看 , 支钉痕大小不一 , 很可能早期缺乏经验 , 以致于痕迹过重 , 之后则不断改进 , 更为精细规范 。
从以上器例排比可以见出 , 官窑鼎式炉是有传承的 , 从龙泉北宋官窑、龙泉南宋早期官窑再到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 , 是存在一脉相承的 。 由此 , 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献所说的“袭徽宗遗制 , 置窑于修内司(顾文荐《负暄杂录》窑器条)” 。 南宋修内司官窑的设立不仅仅是官窑制度上的沿袭 , 更有“官样”上的传承 。
【|从一件炉子谈两宋官窑】两宋官窑问题复杂多面 , 本身存在很多争议和疑问 , 不说解惑 , 大凡对解惑有所裨益的即弥足珍贵了 。 如本文所述这件龙泉窑南宋早期鼎式炉 , 个人认为即是一件承上启下的重要器物 。 我们平时收藏中应多加留意关注这样的器物 , 虽看似一鳞半爪 , 只要坚持积累 , 定能大有收获领悟 。